|
一、基层教学组织基本情况
2021-2022学年,是金融科技系的元年,教师团队发展到6人,其中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1人,博士4人,专业团队跨计算机和经济学两个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学科交叉、年富力强的基层教学组织。
二、组织建设与活动开展
本系本学年重点围绕4位新进博士适应教学,开展了从教学规范入手到课程教学改革的系列教研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规范技巧、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课程思政、双语教学等,同时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业导师以及微专业设置开展了专题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先后与浙商银行、宁波银行、同花顺、东北证券、人保、保税区金融科技产业园、保险科技产业园等数十家企业进行深度访谈、研讨,调整课程人才培养体系,改进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学业指导水平。
三、教研活动管理
本系为了加强和完善日常教研活动,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强调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需要融为一体。
教研活动管理制度包括:
1、 学期初,根据我系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
2、 学期中,按计划每周活动一次,形成文字总结存档。
3、 积极开展各级项目申报,参加学科教研活动和竞赛活动,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争创佳绩。
4、 每次教研活动做到有记录,有总结,有报道。
四、建设成效
(一)专业建设成效
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向,建立具有校企合作、交叉复合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紧密围绕行业需求,依托数字金融协同创新中心、金融科技与保险创新研究所等平台支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具备双师特色的师资结构,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的教学和课程思政改革,加快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实验中心建设
专业对标金融科技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经过充分的线上、线下调研、走访和两轮实验中心方案论证,最终制定完成了金融科技实验中心建设方案,中心面向金融科技全产业链,采用成果导向的反向设计思路,设置金融科技场景工坊、数字化技术实验室、金融大数据实验室和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四个实验室组成部分,着力打造“零距离”对接行业的全链条数字金融人才实践能力养成中心。
3、微专业建设
专业紧密围绕宁波保险行业转型发展需求,依托宁波保险图书馆、保险博物馆资源优势,制订了数字保险微专业培养方案。方案聚焦现代保险人才的技术素养,设置了包括了数字化人身保险、数字化财产保险、数字化保险营销等课程,同时结合宁波地域需求,增加了海上保险、养老保险等特色课程,同时专业融入澳新风险查勘资格认证。数字保险微专业已经获得学校审批,成为宁波财经学院首批建设的微专业。
(二)课程建设成效
金融科技系的日常课程丰富。《专业导论》课开展了线上、线下的产教融合授课模式,在校内教师讲授基础上,邀请了深圳希施玛、同花顺、太平洋保险等企业教师开设了线上线下结合的专题讲座,聘请了资深的金融合法合规专家在线介绍金融科技法律知识,全球金融科技实验室联合创始人解密金融科技的合法合规发展,不仅给学生上了金融科技第一课,也给学生上了金融伦理第一课;《金融学》课程试点双语教学,由海归博士杨阳老师领衔,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Python程序设计》和《Python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结合专业特点,将大量证券量化、金融数据分析等应用案例融入课程教学,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教师围绕金融科技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积极研究教学模式,寻求产教融合建设,立项结题市厅级课题3项。
(三)人才培养成效
专业多次开展学业导师工作研讨,围绕日常学业指导、“国家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等科创项目指导、学生科研竞赛指导等交流经验,系学业导师共计开展各类学业指导活动共计44次,个别指导学生科研项目申报、学科竞赛等118人次。同时,导师们兼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例如老师们在寒假就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在开学初又引导学生做好个性化的学期规划,针对性指导。经过课内+课外的综合育人,学生对专业认同度极高。本系今年5位教师指导5个团队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5个项目全部立项。学生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区块链应用技能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学生课外学习投入高,考证通过率高,29人通过英语四级,占专业人数的32.58%,28人通过浙江省计算机二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