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政策法规> 浙江省科研政策>详细内容

 政策法规
 
浙江省基础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2-01-06 14:52:10


  根据国家科技、教育和人才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本着前瞻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编制此《浙江省基础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明确我省基础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  

  一、形势与需求

  基础研究以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研究决定着自主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一直以来,我省基础研究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自然科学基金自1988年创立以来,在省科技厅、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已从最初的200万,发展到2010年的7000万元规模,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2350万元;资助项目数从最初的216项,上升到2010年的847项,累计资助项目数达到7163项,支持科研人员近5万人次;其中,“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省自然科学基金财政投入资金2.5亿元,资助研究项目3217项。

  “十一五”是我省基础研究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省自然科学基金按照宏观引导、自主申报、同行评议、平等竞争、择优资助的要求,充分发挥种子基金与人才孵化器作用,在促进我省基础研究工作发展,提升我省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作出了切实贡献,尤其是在争取国家基础研究资源、促进我省优势学科与研究基地发展、培育国家级科技成果、培养杰出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省承接国家基础研究项目的能力大幅提升,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计4146项,总资助金额13.12亿元,项目数和经费数居全国第六位。同期,我省有19人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973”计划项目资助,并有100余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和“973”课题。五年中,我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2项,其中以我省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中,前期受到省自然科学基金持续资助的比例达到100%,平均资助次数达4.24次/项。“十一五”时期,我省新增两院院士4名,使我省两院院士达到29人;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6人,共计86人。截止到2010年底,我省已有8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其中61人曾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共资助143人次,人均资助次数2.3次,资助类型多为重点、杰青项目。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为我省基础研究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使得我省基础研究人才在数量、层次和水平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近五年来,我省基础研究总体水平有了较快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表国际论文数最多、影响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据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省表现不俗的论文、SCI论文数、国际被引用篇数均跃居全国第四位,得到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多位青年科学家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面对未来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原始创新比较匮乏是制约我省科技竞争力提升的短板,地方基础研究工作还不能很好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更高要求。主要表现在:激励原始创新和培育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中央在浙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较少以及浙江省基础研究投入经费相对有限等原因,我省对顶尖基础性研究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从事基础研究的一线队伍总体创新能力有待大幅度提升;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在评审机制、资助方式、项目管理、绩效评估、信息服务等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省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基础研究是实现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任务。为此,《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我省基础研究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加强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并提出了加大自然科学研究投入等具体举措。我们要切实贯彻实施《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着眼于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大局,全面推进我省基础研究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的要求,准确把握科学基金战略定位,坚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更加注重自由探索、更加注重青年人才、更加注重合作交流的战略导向,推进基础研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我省原始创新能力,为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二)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省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突出导向,均衡发展,完善机制,激励创新。

  突出导向是基础研究资助中把握定位的战略需要。要把“四个更加注重”贯穿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资助及管理始终,作为推动科学基金事业发展的战略导向。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就是不断夯实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学科基础,加强对基础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支持,前瞻部署和支持能够引领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前沿研究,着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学科生长点,积极扶持影响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制高点。更加注重自由探索,就是尊重科学规律,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科研环境,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更加注重青年人才,就是着力培育青年科研队伍和青年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青年人创新思维活跃的优势,激励创新探索,通过扩大资助规模,促进我省基础研究人才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为基础研究队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更加注重合作交流,就是创造有助于我省科学家更加广泛地开展基础研究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良好环境,有效利用国际科学资源,取长补短,提升我省基础研究水平与国内外影响力。

  均衡发展是增强基础研究发展协调性的根本要求。要统筹兼顾科学基金各项工作,促进基础研究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支持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动力的研究,也要支持以科学自身发展需要为动力的研究。处理好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全面布局与重点部署、营造宽松环境与加强绩效管理、依靠专家共识判断与支持非共识创新等方面的关系。在加大战略性前沿技术、关键科学领域资助与扶持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基础学科与新兴学科,大力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在学科、区域以及各基础研究单位均衡协调发展中实现重点突破。

  完善机制是基础研究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全科学基金资助、管理与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激励科学家自由探索、自主创新的保障能力。完善同行评审机制,持续加强专家系统建设,提高评审专家库的数量与质量,进一步提升评审的公信力。完善决策咨询机制,充分吸纳广大科研人员的智慧,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健全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估体系,提高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坚持弘扬学术和伦理道德,荡涤不良学风,防范道德风险。

  激励创新是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的根本使命。着眼于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不断夯实我省基础研究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基础。结合我省具有基础和优势的领域进行重点部署,加强战略性前沿技术与关键科学领域的研究,激励原始创新,促进协同创新,支撑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构建孕育前沿学术思想与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先导作用,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知识储备,为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竞争力作出切实贡献。

  (三)发展目标

  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加大自然科学研究投入,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培养并稳定支持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造就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和知识创新团队,显著提升我省基础研究总体水平与竞争力。争取到2015年,我省获国家科技奖励数、国际科学论文总量与被引用数、优势学科总体规模、我省科学家主持的国家重点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数居全国前列。  

  三、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战略重点

  1、推进优势学科发展。学科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学科均衡持续发展是实现科学技术重点突破与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时期,以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本框架,对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纳米科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进行重点扶持。支持浙江大学优势学科和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建设,通过均衡布局,重点支持,强化我省优势学科在国内外的地位。  

  2、加强基础研究前瞻部署。结合浙江省基础研究优势学科及特色对接国家规划,引导我省科研人员紧紧围绕科学前沿和经济社会需求,深入凝练深层次科学问题,开展稳定持续的探索创新。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要全面均衡布局,瞄准科学前沿,促进学科发展,激励原始创新,发挥稳定基础研究队伍的重要作用,着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将着眼优先领域,凝聚中坚人才,孕育重点突破,引导科学家结合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关键科学问题与战略性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  

  3、全面参与国家基础研究计划。要加强沟通、组织协调、集成资源,全面参与国家基础研究计划,提升浙江基础研究在全国的地位,为国家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贡献力量。通过提高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规模与强度,进一步支持我省科研人员领衔或参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使我省获得的国家基础研究项目与经费有较快增长。

  4、大力培育基础研究青年人才。人才是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根本,青年人才则是未来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主力军。坚持以人为本,凝聚国内外人才资源,完善科学基金人才培养资助体系,把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青年基础研究人才作为重要目标。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着力培育青年基础研究队伍,充分发挥青年人创新思维活跃的优势,激励创新探索。通过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造就一批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的青年领军人物。

  5、鼓励合作交流与跨学科研究。鼓励我省科研人员与国内外一流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交流,促进我省更多科学领域进入国内外前沿。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学术交流项目,支持高校等科研单位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基础科学之间、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切实推动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更好地服务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基础研究主要任务是实施五项计划:原始创新提升计划、杰出青年培育计划、合作研究促进计划、卓越管理推进计划和重点方向引领计划。

  1、原始创新提升计划。面向国家未来发展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发展需求,完善学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尊重科学规律,加强稳定支持,鼓励潜心研究,积极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引导兴趣驱动的科学研究聚焦于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我省基础研究顶层设计与前瞻部署,提高与国家重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衔接水平,争取突破一批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显著增强我省在国内外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我省科技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2、杰出青年培育计划。领军人才是科技人才队伍的核心,是提升原始创新的关键。进一步增加我省领军人才,除了加大引进力度外,更要注重我省已有人才存量的培育,尤其要加强对杰出青年人才的持续化、梯度化培养,从源头上构筑后备力量。进一步增加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数量与资助强度,培养造就一批杰出青年科学家,使更多的我省青年科学家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获得者,为我省基础研究能力的跃升奠定基础。

  3、合作研究促进计划。积极促进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加强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提高研究水平。继续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开展联合研究,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集中力量联合承担、参与国家重点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4、卓越管理推进计划。积极应对基础研究发展形势,转变发展方式,实行集约、简约、节约型管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化管理程序、提供便捷服务。适时研究制定《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依法科学管理全省科学基金与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科学基金管理的整体水平。加强科研、评审、管理三支基础研究工作队伍建设,健全保持公信力的长效机制。加强基础研究人才与成果的宣传展示,推进科学普及,增进公众和社会各界对基础研究的理解与支持,营造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5、重点方向引领计划。“十二五”时期要确定重点方向,规划一批紧密结合我省未来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发展需求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性前沿技术项目。

  (1)绿色、精密制造技术、微电子制造和高端装备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针对机械、电器、纺织、皮塑、海洋等我省支柱和新兴产业,开展绿色设计和制造技术、过程控制、精密和超精密制造技术、自主创新机电装备的前沿研究。针对微电子、集成电路、电路与器件封装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开展设计、测试、大功率LED封装、光器件及其集成化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针对我省燃气轮机等高端装备产业,开展多领域统一建模和仿真技术、优化设计理论等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制造前沿技术和基础理论成果。

  (2)信息处理、网络与通信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针对“智慧浙江”建设和我省发展自主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网络与通讯和数字动漫等产业的需求,在信息以及大规模服务数据安全高效地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利用和维护等领域,开展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通信和互联网、信息与网络安全、人机交互、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数字娱乐等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针对电网运行安全的重大问题,开展电力设备及输电线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的基础研究。开展包括数据挖掘、网络文本语义挖掘、电子签名、电子商务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面向动漫游戏领域的情感设计理论和算法研究。

  (3)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针对我省高能耗产业和技术领域,开展节能减排、新型高效能量存储与转换前沿技术研究。围绕我省新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开展化石能源高效利用,风能、光伏、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电能、氢能等的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的前沿技术研究。根据浙江省夏热冬冷的特点,开展适宜于浙江省气候特点的不同房屋类型的建筑与建材节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4)公共卫生与重要疾病防治的创新性研究。针对恶性肿瘤、代谢和心脑血管疾病、重要感染性疾病、视功能障碍等重要疾病,以及生殖健康和器官移植等问题,鼓励申请者根据我省实际情况,从临床实践和实际调查中发现科学问题,围绕预防、诊断和治疗开展基础研究以及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创新性研究,为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重要疾病防治策略和方法提供支持。加强神经系统疾病、老年疾病和精神卫生疾病的治疗研究。

  (5)创新药物与药物资源学研究。根据我省医药产业发展提升和知识产权竞争的需求,基于恶性肿瘤、代谢和心脑血管等重要疾病的关键靶点,开展生物技术药物和新的化学药物设计,以及中草药、海洋药物等天然药物资源和新活性成分发现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展神经系统疾病的创新药物以及治疗靶点的研究。加强浙江特色中药的活性成分筛选和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和对我国特有生物资源中天然化合物的利用研究。

  (6)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所取得的结果和技术,重点支持在分子、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研究。加强对蛋白质的修饰、识别与调控,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定向分化,组织器官发育的调控,生物多样性及维持,系统发育与分子进化,复杂性状的遗传网络与遗传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注意扶持和保护植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分类学等传统薄弱学科,关注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等交叉学科和新的学科生长点,优先支持具有重大生物学意义或者具有我省特色的生物学学科前沿研究。

  (7)农业重要生物灾害发生机理及控制原理研究。浙江特定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浙江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及可持续控制;浙江主要养殖动物危险病原体监测预警与控制;浙江海洋养殖灾害发生原因及控制;外来农业生物在浙江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的风险评估、早期预警与控制;对外来生物的危害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为防治或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转基因动植物的基因漂流和环境安全检测;浙江省本土植物资源的化学生态特征研究。

  (8)农产品全程安全生产与调控研究。浙江区域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的评价方法及风险评估;重要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保护、评价及污染环境修复基础理论和技术;有毒有害物污染农产品安全的机理机制,浙江特色农产品采后保鲜剂使用,以及加工过程食品添加剂使用相关的基础研究;农产品中功效成分结构确定与结构-毒性评价基础;农产品中营养功能因子及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共性基础研究;浙江主要种植、养殖农畜水产品安全标准建立的科学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产品中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科学基础。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基础理论和技术;转基因产品的潜在风险评估模型。浙江特有主要农产品优质、高产标准建立科学基础及生态因子研究。

  (9)纳米技术和功能材料制备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根据我省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竞争的需求,针对高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新型光电子材料、高品位光纤材料、新型功能陶瓷材料、新型磁性材料、新型膜分离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储能材料、新型信息存储材料、新型敏感材料、磁电功能材料和新型纳米催化材料、高技术纤维材料、功能性纤维材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材料和高性能生物质复合材料等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展环境友好材料和生物安全纳米材料制备新技术及新性能研究。

  (10)绿色与可持续化学与化工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医药原料、染料、涂料和印染助剂等特色产业高能耗、重污染等状况,开展化学品新的绿色合成方法和方法学研究,特别是用原子经济反应或高选择性、高效率的生物催化、纳米催化等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工艺的研究;基于生物分子自组装的高效催化剂及催化体系、催化机理的研究;绿色合成的新技术研究;绿色化工的过程强化;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及安全化学产品的设计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研究;化工过程安全策略与系统工程的优化。

  (11)典型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我省环境(水、气、土和生态系统)中典型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温室气体)的浓度水平、存在形态、污染来源、迁移转化规律、多介质环境行为及区域环境过程等研究;典型有毒、有害物质的生物生态效应,包括对人体健康、农产品安全和重要生态系统等影响的研究;我省重要区域(流域)环境(如钱塘江流域、近海和主要城市等)典型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控制和修复原理;针对我省典型工业、城镇和乡村的污水高效低耗处理新技术和中水回用新技术研究;我省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泥减量化资源化的关键技术与理论,以及秸秆、禽畜粪便等农村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的研究。

  (12)水资源、海洋资源及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响应机制研究。我省水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的承载力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研究;高度集约化条件下水资源、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水资源、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科学原理和水土保护补偿机制研究;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森林碳汇调控机制与体制研究。针对我省区域特点,开展典型生态系统健康、服务功能评价和生态承载力分析等研究;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动态研究;生境片段化、城市化、农林业生产、海洋工程等干扰条件下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海洋生态环境要素现场快速监测原理和方法;不同干扰类型和强度下受损森林、湿地、近海海洋和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原理研究以及防灾和地质灾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13)数学核心理论的若干前沿基础研究。根据我省的数学学科基础研究现况,针对我省目前的优势研究方向和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开展现代微分几何理论;现代分析技术及其应用;代数方法与表示论;离散数学与信息科学中的关键数学问题;现代偏微分方程理论;动力系统定性理论和常微分方程;现代概率论与统计方法;大规模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数学与其他学科的重要交叉课题研究。

  (14)物理学科的若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和战略性前沿技术的需求以及我省物理领域的优势,开展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的关键物理问题研究(强关联与超导物理);量子通信的基础物理研究(信息物理);理论物理、生物物理、激光物理、现代光学前沿科学问题;先端功能材料的基础物理研究;新能源体系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和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涉及的物理问题。多层薄膜畴结构调控及畴壁界面磁电耦合;约束系统动力学;经典和量子系统的离散对称性理论;金属和有机分子界面的研究;自组装大分子系统的液晶及准晶研究。开展航天器基础部件和关键设备的设计理论、运动学、动力学理论、系统可靠性设计理论等科学问题的研究。

  (15)管理工程、工商管理与宏观管理科学研究。把握科学前沿和我省战略需求的地方基础研究发展战略研究;针对管理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运用新分析方法或多层次、跨学科研究方法所进行的管理问题研究;服务创新和收益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相关研究;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与演化的条件下企业自主创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结合浙江省实际所展开的创业与家族企业管理研究;金融产品定价问题研究;区域金融和风险管理研究;浙江省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资源环境管理研究等。

    四、保障措施

  (一)增加财政经费,吸引多元投入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持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是促进我省基础研究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确保全省R&D人员人均基础研究经费处于全国各省市前列,为科技创新提供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成果和能力支撑。加强与我省高校、科研机构的协作,建立完善的基础研究配套投入机制,提高我省高校、科研机构对基础研究项目的配套投入。加强与有关部门、企业的沟通,争取建立若干类联合资助专项,吸引多元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基础研究经费总量的增长。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沟通,积极争取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联合基金。

  (二)完善评审机制,创新资助方式  

  加强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库建设,开发面向项目评审的专家选派信息系统,实现评审专家随机智能选派,提高评审效率。推行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专家信誉评价机制,完善同行评审监测体系,保障评审质量。探索建立与基金制相适应的基础研究资助方式,从重点选择项目转向选择项目与发现人才并重。对那些学术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和科研骨干,提供长期、连续和稳定的资助,从而为其潜心学术研究、充分发挥创造才能、扎实推进基础理论创新和多出精品力作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资助条件。

  (三)改进项目管理,加强绩效评估

  充分利用省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平台开展项目管理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项目结题审查,简化工作程序,减轻科研人员和评审专家负担。加强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管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成果数据的共享和向社会公众的开放。积极鼓励我省科研人员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提升我省基础研究影响力。充分认识基础研究长期性、积累性、结果难以预见性等特点,建立尊重基础研究发展规律、体现科学基金工作特点的绩效评估机制,实施绩效公开制度,加强信息披露力度,提高科学基金绩效管理能力。完善绩效信息反馈体系,建立省自然科学基金注册会员学术档案系统,对科研人员的基础研究工作与成果进行跟踪调查,引导科研人员开展深入、持续研究,避免短期行为,从而形成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  

  (四)拓展国际交流,推动合作研究

  坚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逐步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格局。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拓能力的杰出人才,尤其注意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努力发现有苗头、有潜力的青年人才,给予及时和持续的支持,做到凝聚、培养、稳定国内优秀人才,将他们推向国际舞台。大力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投身浙江基础研究工作,对优秀的海外回国人员进行更广泛的长期资助。

  (五)重视队伍建设,营造创新文化

  要重视科研队伍建设,引导科研人员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不端行为惩戒和预防工作体系。推动评审专家队伍建设,规范评审专家遴选标准,建立评审专家行为规范与回避制度,加强信誉管理,完善评审专家队伍动态管理机制。促进科学基金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服务意识强、专业素质好、勤政廉洁的机关干部队伍。加强培训,着力建设一支热爱基础研究事业、熟悉科学基金管理法规、精于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依托单位管理干部队伍。完善奖励制度,定期表彰和奖励在基础研究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依托单位和个人。通过加强科研、评审、管理三支基础研究工作队伍建设,营造以尊重科学、公平竞争、激励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创新文化,促进我省基础研究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Copyright © 2012宁波财经学院科技管理部门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财经学院 | 新闻网 | 校长信箱 | 后勤服务 | 数字校园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学院路899号 邮编:31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