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是依托学校现有市级“宁波工艺美术发展研究基地”、“宁波未来乡村学院”等科研、社会服务平台基础上,整合学校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决策咨询研究力量及相关资源组建的新型智库。2023年9月,经宁波市社科院(联)批准立项第六轮社科研究基地建设。
基地归属
宁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为宁波市社会科学院批准立项的宁波市第六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依托宁波财经学院展开具体工作,由宁波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负责其日常管理和建设工作。
基地研究方向
根据宁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规定以及科研团队的特点,在未来的几年中,将重点推进以下方向的研究:地方文化赋能宁波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宁波乡村振兴合作发展模式研究、乡村手工艺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乡村文化再生产与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宁波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数据案例库建设路径与应用模式研究、宁波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的实证研究。
科研团队介绍
基地主要由核心学术研究团队和顾问专家团队两部分组成:核心学术研究团队:主要由宁波财经学院的专职学术研究人员组成,成员学科背景丰富,涵盖了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管理、民俗、传播等多个学科门类;其中教授或高级工程师5人、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9人。顾问专家团队:基地邀请了一批长期担任我校外聘教师的产业专家。
建设目标
1.建设宁波特色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创作研究基地:一是宁波财经学院设有包括美术学、设计学两大与工艺美术创作直接关联的学科,并围绕学科设置有门类齐全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并配备有一流的工艺美术创作条件,学院集结了一批在乡村文化创意、工艺美术和设计上有高深造诣的创作师资人才,以及在产业界有相当影响力的工艺美术大师资源;二是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团队,引入外部人才和资源,参与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建成宁波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研究中心:乡村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将根据宁波乡村的不同的非遗文化、产业特色、资源要素等进行系统化整理和分类研究,逐渐形成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再生产、产业融合发展等方法、路径,当好产业发展的智囊。为宁波市政府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提供规划和指导、为乡村文化企业运营提供咨询,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规格、方式和规模提供参考建议。
3.建成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产品生产、产品营销”四元联动的一体化合作平台:一是创意设计赋能,联合创意设计企业、平台、工作室及教师、设计师向乡村拓展业务、落地经营,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提供创意设计服务,提升乡村经济附加值,带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二是手工艺赋能,联合工艺美术大师、设计师、艺术家等带动农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朱金漆木雕、金银彩绣、草编、传统建筑营造等宁波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三是数字媒体赋能,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传播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数字文化产品,规划开发相关体验项目,带动乡村文化传播展示消费、地域品牌形象塑造、特色农产品销售。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中心致力于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从事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和应用技术服务研究等领域的人力资源,着力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政策、科研管理与评价、韧性管理、工业设计等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力争产出一批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领域的咨询。
4.建立汇聚各方人才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一是充分发挥院校和研究机构作用,基地将依托宁波财经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影视学院、人文学院、工商学院相关专业以及我校多年积累基地平台,整合专业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等,为乡村建设提供创意设计支持;二是引导创意设计、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等教师、学生人才深入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广泛开展创新创业,与乡村发展形成双轮驱动、良性互动;三是对宁波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绩效评估,分类别、分层次对宁波文化赋能乡村的建设工作开展调研、追踪与评价,例如未来乡村、艺术赋能村、“一环十线”等,达到摸清发展脉络、寻找发展规律、总结推广等目的。
5.建立宁波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案例库:针对宁波乡村文化产业数据进行采集、数据处理等建设乡村文化产业数据库、案例库,依托数据库开展区域乡村空间设计提供基础数据与仿真体验,为区域乡村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支持,实现科技与设计的融合,促进相关研究成果的产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