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基地是第六轮宁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于2023年9月批准成立,基地依托建设单位为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基地将按照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定位,深入挖掘宁波地域文化,提炼城市文化要素,聚焦宁波文化特色,把脉宁波城市定位,打造城市形象品牌,塑造城市文化形象IP、宁波城市形象的融媒体输出传播等研究,凝聚研究特色,集聚相关研究成果,为宁波市政府各级部门和市社科研究院等应用决策提供智慧支撑。同时,立足社科研究基地,围绕专题研究积极申报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国家级相关课题研究。目前,研究基地的建设已与宁波报业集团、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宁波市影视文化产业、宁波市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等10多家机构建立校地长效合作机制,依托政府、对接行业、学界联合、业界支持,形成产教融合、科研融汇的一体化研究平台,为基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基地归属
宁波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基地隶属于宁波财经学院,属于市级研究基地,由象山影视学院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及建设工作。基地本身在学校的领导下,形成基地建设的管理机制,确保研究基地建设所需人员、经费和场地等相关要求,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做好规划、计划、审核等运行机制,按照基地的性质、任务和目标,组织研究团队。
基地研究方向
基于现实的需求,研究基地全方位、多层面加强对宁波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开展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
第一,基于宁波城市新形象塑造的理论研究。系统研究宁波城市的历史、宁波城市的文化基因、宁波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宁波商帮文化、港口经济、一带一路等文化要素,提炼宁波文化精髓,为新时代宁波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宁波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迈向一个新阶段。基地将基于社会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城市机会的发展、城市个性的塑造、历史文化的珍视和文化意识的回归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滨海大都市形象塑造的经历,在城市地位与形象元素的二元张力中,充分利用自塑与他塑的传播与建构合力,形成优选策略,提出现阶段宁波城市新形象塑造的设想、路径、对策、举措和建议,并进行深入的研讨论证,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建议。
第二,基于宁波城市新形象传播的理论研究:基地将基于传播学的理论开展对宁波城市新形象传播的框架模型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城市形象传播的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宁波的城市特点,探索宁波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路径,通过大众传播策略、新媒体传播策略、人际传播策略、城市营销策略、文化营销策略、跨文化传播策略、国际传播策略等构建符合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传播模型及策略提升宁波在全球的美誉度、辨识度与知名度,扩大宁波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第三,基于融媒体技术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实践研究: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融媒体将是城市形象传播的主战场。基地将基地立足于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的专业特点、学科特色,以及配套设施优势,研究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和融媒体语境下,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融媒态”建构和影视化传播宁波城市形象的新路径,以期能够提升城市形象传播效果。
科研团队介绍
基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46人,其中专职研究人员37人。学术团队成员近年来共公开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130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0项,已出版专著8部,先后获得省、市级教学或科研成果奖15项。首席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研究团队成员学科背景丰富,涵盖了管理、地理、历史、经济、艺术、英语等多个学科门类;学缘结构合理,基地成员分别来自浙江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韩国东西大学、韩国岭南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学科梯队结构合理,整体实力强,适应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多方需要。
建设目标
基地将围绕塑造宁波城市文化形象IP、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构建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的决策与咨询中心、成立宁波城市形象塑造文创研究中心等中心工作,建成城市文化形象策划、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都市文化旅游设计、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等产学一体化研究平台和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将在建设期内完成3-5个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含项目成果)以上,承办学术会议或学术研讨活动10次以上,向宁波社科公众号提供优质稿件5篇,深入基层单位开展长期的调研,完成相关调研报告2篇。同时,组织团队成员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完成市社科联委派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学术研究等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