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劳动教研室教研活动工作计划
|
|
|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文章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
发布时间:2022.03.02 |
|
本学期要立足新文科背景下,立足新文科背景下,依托专业特色,发挥各学院学科专业特点与学生自身特长,着眼于各学院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学生的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意识, 鼓励学生通过付出劳动参与到校区的管理和服务中, 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区治理格局,推进学生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新时代高校要积极破解劳动教育中的瓶颈和阻碍,构建体现时代特征、框架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劳动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五个要素构建具有特色、与专业特征高度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协同育人,使得劳动教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推进 “课程思政”,明确课程目标新时代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劳动实践中,通过劳动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 “三观”。
1.通过传授劳动知识、实践活动、文化浸润等教育形式引导学生认可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教育实效,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主动劳动,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劳动实践,出力流汗,实现知行合一,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落实 《意见》提出的劳动教育总体目标。
2.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并结合课程思政深化劳动价值观教育。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问题重要论述,结合时政讨论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展望。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熏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劳动实践中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情怀,在劳动体验中涵养德行、升华人格。
3.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科学、精细、完善、多样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富有自身院校特色的劳动育人机制,实现劳动教育目标。
(二)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建设多层课程结构高校明确劳动教育在 “五育”中的基础教育地位,将蕴含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作为贯穿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落实、渗透到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和各学科教育之中,多层次构建劳动课程。
1.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明确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目的的方向,构建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教育功能的课程目标,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专业特征的劳动教育内容,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统筹考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总体框架,系统梳理各类课程、各门学科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劳动教育功能,对其它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做出整体设计,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
2.搭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结构。根据劳动教育所要实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分配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占比,使劳动实践课程有计划、有特色,达到传授劳动知识、提升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素养和劳动观念、端正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的目的。
3.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把热爱劳动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各个环节中去,使之成为一种生存方式。通过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创造之美,不断提升学生对自然界、对人类历史、对社会的认识,构建社会责任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进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培育公共服务意识。要利用各类公共危机、公共事件等因势利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鼓励当代大学生在公共危机、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增强奉献意识。学校可定期邀请英雄模范、劳动模范等,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在重大疫情、国家重点项目或平凡的劳动岗位上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
(三)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劳动课程内容
1.劳动教育课程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载体多元、手段多变,如此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建立政府支持、企业资助、校企共建、校校共享等形式的立体多维劳动育人机制,通过政府、地方、企业等各方面资源的支持和提供必要保障,多途径保证劳动教育有效实施。
2.劳动教育课程需要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求,开展包含但不限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通过在理念、技术领先的企业、实训基地等实践锻炼,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人类科技高地企业,让学生感受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的新概念,接受专业性服务劳动教育,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3.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多渠道多方位谋划,争取社区的支持,开展多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在立体多维劳动育人机制下建设适合专业特点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的实训场所,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辟专业性较强的实践基地,达到劳动实践岗位、操作工位与学生规模同步增长,特别是优先争取高新企业为学生提供体验科技发展、体现专业前沿技术的劳动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