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教研室召开期中教学检查座谈会
|
|
|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文章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
发布时间:2023.05.16 |
|
2023年5月12日下午,原理教研室召开线上期中教学教师座谈会,本次会议围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诉求和建议”进行深度调研,发现、整理学生对原理课教学的真问题,共同研判针对问题的改进举措。教师们前期通过课堂观察、师生沟通、课代表反馈、问卷调研等实施途径,分享了所辖调研报告,围绕课堂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展开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调研问题反馈
(一)课堂教学组织上
课堂纪律上:整体课堂纪律较好,但仍存在部分同学在上课期间睡觉、玩游戏、刷抖音的情况。课堂出勤上:线上签到形式总体状态良好,但也存在部分同学蓄意不来上课、逃课、请假过多等问题。课堂管理上:部分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二)教学内容设计上
课程内容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内涵丰富,但部分同学认为原理性太强,不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本身缺乏背景知识储备,理解起来有困难。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单纯讲授课程教材会与社会的客观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教学方式上以讲授为主,容易使课程教学演变为原理加实例教学,出现经验化、常识化甚至庸俗化倾向。
(三)教学实施效果上
专题讲授课大部分同学认为收获很多,但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原理课没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情绪比较消极。小班研讨课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汇报小组认真准备,其它同学没有参与进来。导致教学效果差异较大的具体原因有:学生受不良的思想影响,学习课程的动力不足,进而看不到此学科的真正意义,只是为了最后通过考试而被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课堂组织管理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改进教学策略
(一)改进教学组织的策略
1.在课堂出勤上,进一步完善学生请假制度,对于逃课和请假过多等问题将给予严格扣分,同时让二级学院负责教师和任课教师协同监督学生出勤情况。
2.在课堂纪律上,教师课堂上要适当走动,兼顾后排同学听课状态,多提问,多互动,利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听课注意力。采用动态调整座位的方式,改善上课听课效果。
3.在过程性督促方面,注重引导学生课前对教材知识的预习,让学生阅读熟悉教材内容,课上引导学生温习所学习的内容。在实践前提供更多的思路,增加过程性指导。
4.在教学技术运用上,使用云班课、雨课堂等软件,调动同学们的参与度,同时在实践课的讨论上加强教师的引导力,带领学生共同思考。
(二)改进教学内容的策略
1.扎实理论功底。教师自己弄通弄懂原理,也帮助同学们弄通弄懂原理,将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原理相联系,互相启发、对话,努力做到用儒释道精神诠释原理,实现原理的真正入脑入耳入心。
2.优化教学节奏。要求教师既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生活的案例对抽象的理论加以生动化的阐释,同时又必要突出重点,对于不同的知识内容要做到详略得当,对讲授内容要具有总体性的熟练把握,能够提纲挈领,而非简单复述教材内容。
3.丰富教学案例。收集同学们感兴趣的知识点,有针对性的准备,多找学生感兴趣的视频资源,将知识点与其他教学资源有机融合,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效果的策略
1.要立足给予学生思想启示本位,将立德树人落到课堂实处。让理论教学能够切实走心入脑。避免唯考试论(过多强调书本知识的记忆而忽略思想的启发和引导性),唯作业论(过多注重形式,而忽视作业本身),作业过多与过少都不恰当,强调课程作业完成的实质意义,理论要能够有效的回应生活中的现象问题,真正做到答疑解惑,启悟思想。
2.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视野,引导学生确立起“大历史观”视野,以“大历史观”引导学生看待社会、看待历史、看待现实、看待自身的大局观和角色观,科学准确看待世界与国家发展大势,科学理解课程理论,合理定位自身角色。
3.注重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原理”课程教学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在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理解和实际锻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注意把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翠环;审核: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臣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