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劳动教育实践教研室教研活动工作计划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4.03.06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阐明了高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发展方向,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本学期分析我校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升劳动教育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实效性,是我校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现实举措,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

二、具体的劳动教育建设内容

1.建设40分钟劳动教育专题的微课

将尝试拍摄与专业结合的微课,形成超过40分钟的劳动教育专题微课,建设校本劳动教育实践专题微课资源库。

2.建设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依托学院专业特色和教学特点,开设“劳动就业一体化”的融合类课程,通过将劳动课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结合,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中适当地加入劳动知识和技能,以点带面地推进“劳动就业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建成。

3.校本劳动教育案例提炼

提炼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点、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劳动教育实践案例,形成校本教材,以供兄弟院校交流分享。

4.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通过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供多样化的劳动任务,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不同的劳动实践,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更好地落实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团队建设

进一步发挥本课程团队在劳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建设专家指导团队和专业教辅团队。拟建专家指导团队4人,主要负责教学团队的培训与优化课程建设方案;专业教辅团队10人,主要负责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应用。

三、组织架构和活动要求

1.组织架构

劳动教育实践课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劳动教育实践课教学组织结构如下:

1)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劳动教育实践课教研室,具体负责教学计划制定、集体备课、日常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组织课程录入等,并会同教务处、学生处、督导评估处对各分院劳动教育实践课教学情况进行督查评估。

2)各专业学院设置1名劳动教育实践课课程组长,负责本院劳动实践课的统一管理,做好任课教师安排、日常教学检查、学生总评成绩管理、教师教学考核、教师课时分配与汇总等。各班级选派思想政治素质好、劳动能力强的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劳动实践课教学助理,协助任课教师做好劳动实践课的教学组织、考核汇总等。

3)任课教师一般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担任,具体负责本班级学生4个模块劳动实践项目的教学;任课教师应将每个学生各学期劳动教育实践课的考核结果,按两级制计入班级劳动教育实践课考核成绩登记表,并于第6学期期末时按两级制将本课程总评成绩登录进教务系统。劳动教育实践课考核成绩登记表应作为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档案重要内容,纳入辅导员或班主任考核管理,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发生变动时,应妥善移交。

2.活动要求

1)教研活动分两类:一是教研室总体活动,一是各教研组小组活动。

2)教研室活动是教研室全体老师活动,教研室主任主持活动;各教研组活动是以课程为单位的课程组活动,任教同一门课程的老师参与活动,教研组长主持活动,活动内容是教研室安排的教研主题,也可以增加其他主题。

3)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和教研小组的教研活动,原则上都要按时参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应提前向教研室主任或教研组长请假。

四、教研活动安排

序号

活动主题

周次

日期

地点

活动方式

1

开学初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暨劳动教育实践特色模块凝练一院一品,迎接合格本科评估

5

3/28

信息楼105

教研室活动

2

期中教学检查情况反馈交流暨各学院劳动教育实践案例、视频、实践基地拓建等经验交流

13

5/23

信息楼105

教研室活动

3

课程期末考核归档工作与学期教研活动总结交流暨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讨

18

6/27

信息楼105

教研组活动

 

:每次活动的具体时间一般为周四下午1630-17:00;也可根据学院工作安排灵活调整。

五、本学期劳动实践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一)聚焦劳动教育的具体性,培养劳动认知

在不同层面研究探讨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和方案,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关注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性目标和自我价值的现实需求,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需求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因材施教,推行差异化教学。低年级注重劳动启蒙教育,培养劳动思维与习惯;高年级强调多种就业观、实践能力培养;同时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需求,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拓展劳动教育宽度,全方位培养学生劳动认知。运用劳动+学科的方式,充分讲解劳动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自觉将劳模品质、工匠精神等特质融入第一课堂,在长期的知识学习中培养正确的劳动认知。同时,建设校园劳动文化宣传阵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融合,通过榜样人物事迹学习、开展志愿服务,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

(二)聚焦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培养劳动能力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有效衔接劳动教育情境,激发学生体验劳动实践的内在动力,构建多重维度的教育模块,让学生主动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能力。这一阶段,要结合第一课堂理论学习成果,将长期开展劳动理论学习的导向功能和价值目标转化为内生动力;发掘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外在资源,运用课堂活力效应,培养学生行动自觉。一方面,优化第二课堂劳动育人方案,突出育人活力。明确劳动教育活动开展方案,有规律开展志愿服务、学科竞赛、工程技术大赛等活动,在课外劳动教育中融入专业劳动教育元素,加强自身劳动能力训练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不断突出劳动教育学科地位。另一方面,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平台,提高劳育水平。高校要拓展校外劳育资源与平台,将劳动教育演变成为一种能力教育。建立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挖掘校外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打造分层次、多类别的劳动教育实践网络,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让劳动教育起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三)聚焦劳动教育的发展性,培养劳动思维

聚焦劳动的发展性,在劳动教育的方法、形式、内容上创新,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一方面,重视劳动教育的开放性。扩展劳动教育范围,重视知识生产,自觉将劳动审美教育、消费教育、闲暇教育纳入劳动教育范畴。同时,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化的劳动教育纳入劳动教育内容,营造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劳动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注重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劳动教育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引导学生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学习,扩展眼界。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类赛事,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需求,加强学科知识与互联网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积极鼓励学生到基层、到一线,积累劳动经验,加强锻炼;或是在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中,增长学识与才干,将劳动成果真正应用于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改善民生领域。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学院路899号

E-MAIL: mkszyxy@nbdhy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