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推进课堂教学实效增长—原理教研室召开期中教学检查教师座谈会
|
|
|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文章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
发布时间:2024.11.08 |
|
为进一步配合学院落实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要求,原理教研室开展了期中教学检查系列活动。2024年11月7日下午,原理教研室围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推进课堂教学实效增长”,在线上召开教师座谈会。
会议第一部分,深入讨论李羽校长在2024年10月25日教学例会上提出的教师要思考回答好几个问题:有没有在认真上课?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不满意?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没达成?与会教师从自身教学态度、听课观察等多个维度,对以上问题做了深入剖析,达成了如下共识:在教学态度上,教师均认真备课、上课。其中,辛小丽老师的课堂被校级督导点名表扬;在学生课堂满意度上,总体上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持肯定的态度;在课堂教学目标上,总体上完成了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分享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度检测,着力提升每一次课堂教学成效。
会议第二部分,围绕前期调研学生反馈的集中问题和意见以及针对学生反馈问题的改进建议两个维度,进行了充分讨论。
本学期课程教学中学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主要有:教学组织上的不足: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沉迷于手机游戏、短视频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教师疏于管理,削弱了课堂氛围和学习成效。部分学生不喜欢云班课中和课堂上的互动问答。对于研讨课程的内容感到陌生,研讨目的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筹备方法。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其它同学没有参与进来;小组分工不均等;觉得微电影的制作有难度。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学生反馈大学课本和中小学思政课学习内容较为重复。或者跟其他相似思政课开在一个学期,部分内容在重复学习,造成兴致上的缺乏。有些教学案例陈旧。线上习题内容太多知识点多,但教师在上课讲解过程中并没有面面俱到,复习时比较难定位知识点;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知识点难记、对社会热点结合不足。教学效果上的不足:部分学生觉得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难以对生活或职业规划起到直接作用或具体参考作用。部分学生反馈思政课内容偏向宏观,聚焦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个人关注不够,难以激发个人共鸣。
教师针对问题的改进建议:教学组织上:强化课堂纪律,教师应增加课堂内的流动性,特别关注后排学生的参与情况,通过频繁提问和互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引入翻转课堂模式,鼓励学生主动预习、讨论,从而在课堂上更加专注和投入;在师生互动上注重灵活性和生动性,适当降低问题难度,改变问答方式,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教学内容上:在理论课上,加强学理性,在保持思政课教学连贯性的同时突出大学阶段的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库,定期收集新的热点事件、时事新闻、社会现象等素材,将其整理分类后纳入案例库,确保案例能反映当下的社会思潮和现实问题;在实践课上,对研讨汇报、微电影制作、社会实践项目等方面加强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理解实践课的教学目的,加强教师的引导力,带领学生共同思考。教学效果上:在案例引用和解读上更接地气些,拉近学生和思政课堂距离;引入学生关切问题,加强课堂理论和学生现实的接轨。同时,教师对学生研讨、微电影制作、社会实践项目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引导其按质按量完成。有针对性强化考试复习,帮助学生复习重要考点。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翠环;审核:马克思主义学院 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