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项目子类 |
|
1 |
浙江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韧性的测度与提升策略研究 |
张路遥 |
年度一般课题 |
|
2 |
数字化转型下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构机制与进路研究 |
卞铖 |
年度一般课题 |
|
3 |
康乾时期史籍国家翻译实践与“大一统”构建研究 |
周忠良 |
年度一般课题 |
|
4 |
浙江现代话剧史料集成及研究 |
李歆 |
年度一般课题 |
|
5 |
松阳高腔中南戏抄本整理与研究 |
张岗 |
年度一般课题 |
|
6 |
感官包容视域下环境对视障儿童焦虑的影响与设计干预研究 |
张扬 |
年度一般课题 |
|
7 |
数字化知识驱动下中小企业创新的过程重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 |
秦玥 |
年度一般课题 |
|
8 |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浙江省劳动力就业结构演变及失业风险预警研究 |
朱树海 |
年度一般课题 |
|
9 |
破解浙江乡村旅游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难”问题的因应机制及路径研究 |
王琳 |
年度一般课题 |
|
10 |
数智赋能乡村毗邻共治的机制及效能提升研究 |
杨帆 |
年度一般课题 |
|
11 |
四链融合视角下浙江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的机制、路径与政策研究 |
宣葵葵 |
年度一般课题 |
|
12 |
质量文化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机理及提升路径研究 |
王志军 |
年度一般课题 |
|
13 |
人工智能促进浙江制造类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与政策优化研究 |
朱相诚 |
年度一般课题 |
|
14 |
AIGC技术赋能浙江文旅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
张馨丹 |
年度一般课题 |
|
15 |
链主引领下浙江工业母机集群升级路径研究 |
李延芳 |
年度一般课题 |
|
16 |
数据资产入表对浙江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祁宝 |
年度一般课题 |
|
17 |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特派员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为例 |
陈沫如 |
年度一般课题 |
|
18 |
数字赋能视域下浙江省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
康志辉 |
年度一般课题 |
|
19 |
新质生产力赋能浙江中小企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机制、效应与路径研究 |
陈改改 |
年度一般课题 |
|
20 |
常用知觉形容词的方言历史层次研究 |
熊润竹 |
年度一般课题 |
|
21 |
浙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叙事性设计策略研究 |
马兰 |
年度一般课题 |
|
22 |
AI动态定价对消费者感知、市场合作与竞争的影响研究 |
孔祥西 |
年度一般课题 |
|
23 |
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驱动浙江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作用机理与优化路径研究 |
张欣桐 |
年度一般课题 |
|
24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完善数字化监管的信息披露机制优化路径研究 |
李全 |
年度一般课题 |
|
25 |
“健康共富”理念下低收入群体的健康脆弱性及其韧性治理研究 |
迟欣欣 |
年度一般课题 |
|
26 |
四链协同下硬科技耐心资本风险补偿:浙江模式与国际经验的比较与启示 |
范佳妮 |
年度一般课题 |
|
27 |
银发经济时代农村互助养老精准供给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 |
杨琴剑 |
年度一般课题 |
|
28 |
智能装配范式下人机协同作业效能提升机制、路径与策略研究 |
吕焕培 |
冷门“绝学”一般课题 |
|
29 |
AI赋能自闭症儿童一体化干预机制及多场景协同治理研究 |
刘丽 |
冷门“绝学”一般课题 |
|
30 |
浙江外向型企业ESG解耦的绩效影响、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 |
庞其炜 |
“省市合作”专项 |
|
31 |
关税规则变动下浙江海洋经济韧性动态演化机制与政策干预路径研究 |
贺韵竹 |
“省市合作”专项 |
|
32 |
流动长者人文养老创新机制及路径研究——基于传统文化与智慧养老双螺旋理论 |
刘红 |
“省市合作”专项 |
|
33 |
浙江制造企业跨国供应链风险评估与韧性提升研究 |
黄伟凤 |
“省市合作”专项 |
|
34 |
贸易政策不确定下浙江跨境电商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机制、路径与对策研究 |
王惠敏 |
“省市合作”专项 |
|
35 |
逆全球化思潮下宁波临港装备制造业区域价值链构建机制与路径研究 |
马骏 |
“省市合作”专项 |
|
36 |
数字孪生驱动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智工匠”培育机制与动态优化研究 |
黄学颖 |
“省市合作”专项 |
|
37 |
“河海共生”视角下大运河(宁波段)文化传播的提升路径与对策研究 |
何盈 |
“省市合作”专项 |
|
38 |
明代中日木材供需结构、贸易网络及其生态影响研究 |
暴图亚 |
“省市合作”专项 |
本次立项成果覆盖范围广、学科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不仅涵盖技术驱动、数字赋能等前沿领域,也在“冷门绝学”传承、服务地方发展战略的“省市合作”类课题中精准发力。这充分彰显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守正创新中持续拓宽研究广度、强化学术深度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年来,学校持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通过强化项目全过程培育、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强平台建设等举措,着力提升课题申报质量与学术创新水平。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战略需求,聚焦真问题、开展深研究,推动科研立项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
(撰稿:科研处(地方合作处)王芳芳;审核:科研处(地方合作处)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