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着力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实践育人
2021-06-03 16:37:0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2018〕第31期 总第111期

  天津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规范化组织、制度化运行、常态化发展,着力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推动新时代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发展。

  统筹推进区校全方位协同。一是完善体制保障。制定《天津市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管理办法》,构建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全程指导、岗位全面覆盖的实践育人区校协同体系,形成强大合力。天津市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组织高校党委和天津市各区委区政府签署共建协议,集中投入600万元支持高校共同体建设。目前首批5所实践育人共同体正式挂牌,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分别与天津市津南区、西青区、南开区、河西区、滨海新区建立了“1+1”的区校共同体。二是整合校地资源。发挥高校的知识优势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通过社区帮扶、志愿服务、技能训练、科技下乡、就业创业、文化建设等形式,形成了定点化、常态化、融入化的实践育人资源协同体系。如天津外国语大学组织8个学院与河西区14个街道联合实施“语露工程”,为社区提供外语辅导、人员培训、义务翻译等志愿服务,学生一届届接力在固定社区开展实践,有力提升了社区工作水平,累计已坚持15年。

  统筹推进平台一体化共建。一是推进班级街道一体化。依托共同体,构建“一班一村”实践育人平台,建立班级(社团)和共建单位的街道农村、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一对一”定点实践机制。每个班级(社团)学生在学期间连续4年定点服务、接续传递,形成固定化、长效化、可持续的实践服务机制。如天津工业大学实践育人共同团体联合天津市西青区委区政府,将学校13个学院与西青区10个街镇、西青开发区逐一对接,构建了13个各具特色的“院班——街村”实践育人项目,实现了本科生学院与街镇的双向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双方还将重点建设包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书记助理计划”“红色联盟”区域党建计划、“走进职场”实践提升计划、“创新创业”共育发展计划、“文明西青”助推助力计划、“青春接力”共同成长计划在内的六个实践育人特色计划。二是推进课内课外一体化。制定《关于建立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制度的意见》,在全市高校全面设立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将课外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明确学分、设定时长、规范要求、全员参与,实践结果和学生毕业资格、就业推荐相挂钩,学生必须在学期间完成“三个一”的实践任务方可毕业:进行1次深度社会调查,形成高质量调查报告;开展1次服务周期不低于15天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参加1次不低于1个月的政企或社区实岗挂职,增强社会阅历。如天津大学设立课外实践学分,完不成课外学分任务不得毕业,学分同时作为推免研究生的参考依据。中国民航大学设立8个实践学分,学生需要在大一达到2学分,大二达到4学分,大三达到6学分,毕业达到8学分,达不到每年的基本要求不能参加年度评优、入党、奖学金评定等。

  统筹推进项目全过程管理。积极构建立项、认证、考核、激励、分享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全程项目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全程指导机制。每个实践团队都有专人指导,指导教师要全程参与。二是建立全程考评机制。依托天津市“易班-超级校园”思政APP平台实时动态认证学生时间时长、记录学生实践学分、查询学生实践效果。定期对优秀实践单位、实践团体和个人、优秀实践指导教师等进行表彰奖励,积极选树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中涌现的典型人物。三是建立全程分享机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全体学生在班级、学院、学校逐级分享实践成果和感悟,发挥朋辈教育作用。深入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每年举办5场市级实践育人工作研讨会,分享经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