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各高校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着力引导师生在祖国大地上 谱写人生华章
2021-06-18 18:49:0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2017〕第57期 总第57期

  今年以来,各地各高校将深化实践育人作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整合资源,挖掘内涵,创新形式,强化保障,着力引导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的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培养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暑期,各地各高校组织约500余万师生有序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育人内涵,拓展实践育人载体。各地各高校不断加强实践育人内涵建设,着力增强实践育人工作科学性与实效性。一是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开展基层实践,适度增加课程实践比重,有效提升课堂育人质量。浙江省实施“百校联百镇”工程,遴选100个乡镇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师每年带领学生到农村、社区调研。华东政法大学坚持把实践实习类课程学分增至总学分的25%,部分专业达到40%,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专业理论课程与模拟法庭训练、毕业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整合。二是突出社会实践。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促进师生素质全面发展。陕西省每年组织3000名大学生到延安、照金、马栏等革命旧址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为国为民情怀。北京大学与北京市东城区联合举办“国子监大讲堂”,开办10年来共举办160余期固定讲座、30余期流动讲座,为首都市民提供了异彩纷呈的国学盛宴。三是推进创新创业。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湖北省武汉市推动21所高校共同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青桐三部曲”,实施“青桐计划”创建创业特区,组织“青桐汇”促进项目交流转化,创办“青桐学院”开展创业培训。上海理工大学创建“学业坊、创新坊、创业坊”等新型师生共同体平台,实施校外创业导师在线指导及创业项目在线孵化。

  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各地各高校深入推动项目孵化、合作共建和信息支撑,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创新发展。一是坚持项目引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需求,建设一批思想性、教育性特色实践项目,引领实践育人工作深入发展。广东省推动省内13所高校与西藏林芝、昌都两市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项目”,探索教育援藏新模式和人才培养新机制。上海财经大学连续10年开展“千村调查”项目,组织学生“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累计参与学生1.7万余人次,调查村庄近万个。二是推动协同联动。加强统筹部署,推动协同创新,实现合力育人。辽宁省组建18个校企联盟,推进学校间、校企间在招生就业、学科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浙江大学与美国百森商学院、法国里昂商学院联合设立“全球创业管理”硕士学位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的创业管理人才。三是注重信息支撑。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实践育人工作信息化流程再造,实现实践主体信息化互动、实践活动信息化管理和实践成果信息化推广。黑龙江省建立“智慧志愿”服务平台,完善志愿服务人才库管理系统,切实做好学生志愿服务认定和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学生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吉林大学建立创新创业服务网,聘任200余名创业导师成立导师库,实现线上项目展示、政策解读、创业指导和投资对接。

  完善工作条件,强化实践育人保障。各地各高校逐步完善制度设计,加大投入力度,出台激励措施,不断开创实践育人新局面。一是健全政策制度。出台系列政策,构建制度支撑体系,推动工作规范有序发展。重庆市出台大学生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依法减免或缓交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性收费。中国药科大学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和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制度,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社会实践经历和成果。二是加大经费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发放专项补贴,加强经费保障。吉林省辽源市加大对创业园区及创业大学生资金扶持力度,累计提供各项创业扶持资金4433.8万元。武汉理工大学每年投入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专项经费300万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经费300万元,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三是强调激励引导。探索实施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着力构建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山东省全面启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改革,将学生的创新实验、技术研发、获得专利、竞赛成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四川大学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评奖评优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