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育人】“多措并举”定位“心”需求,“三管齐下”丰富“心”内涵 ——宁波财经学院心理育人案例
2021-11-17 08:36:52

  一、积极探索,明确助人自助“心”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渠道,普遍采用单向“讲授法”,对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容要义、体验生命感悟以及促进成长成才的帮助较为局限。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层出不穷,存在“成年人幼稚化”的现象,抗挫折能力、自我调解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比较薄弱,有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如何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并进行自我心理疏导成为了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点。

  宁波财经学院就此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学校于2008年开始提出并试行“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实践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心理育人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生为本,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养,实现助人自助”为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参与型、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和客观世界,提升心理免疫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措并举精准定位成长“心”需求

  1、对标找问题,精准定位

  针对现存问题,寻找突破口。编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手册,分年级、分类别开展心理教育,组织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大一学生进行破冰活动、学习方法调整帮助其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大三进行爱情、人际和创造力主题活动,大四进行就业创业心理辅导,在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的把教学融与活动,注重学生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主动参与中感受心灵成长。

  2、对需找资源,整合力量

  协同学校各部门合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将拥有专业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纳入心理育人网络,组建一支以服务、研究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3、对内强氛围,塑造品牌

  通过媒体平台推送和活动开展进行氛围营造。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公众号自2014年建立以来,坚持每周推送3-4篇心理相关推文,多项心理工作被《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甬派》等媒体宣传报道。持续开展春、秋季系列护航活动,培育了一批“心理情景剧”、“心理运动会”、“广场体验日”等品牌活动,引导全体学生广泛参与,营造氛围。

  4、对“疫”重防护守好心门

  疫情防控期间,该校第一时间通过公众号发布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发放心理援助调查问卷,发布疫情相关心理防护和调适等推送32篇。迅速搭建钉钉、QQ等心理网络直播平台,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网络主题班会、设计线上(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心理防疫等)活动,平稳学生恐慌情绪,努力将疫情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降到最低。

  三“三管齐下”充实丰富活动“心”内涵

  1、打造特色项目品牌,激发心理育人活力。

  该校以活动作为心理育人的重要抓手,遵循新时代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规律,科学设置活动的主题与内容:演绎青春本色,创作有看头;协调人际关系,破冰有方法;护航心理健康,活动有特色;尊重个体差异,辅导有温度,打造了多个特色心理活动项目品牌。

  (1)心理情景剧,为学生内心搭建舞台

  心理情景剧是该校“心理育人”活动连续开展七年的品牌项目。该校在全国首届和第二届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中分别荣获第二名和第一名的好成绩,心理情景剧《蓝气球》受北京大学邀约,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展演。

  坚持“整合资源、创作创新、打响品牌”的工作思路,每年开展全校心理情景剧及剧本评比大赛。全体学生参与,通过班级、学院层层选拔,选取院级最优剧本和剧目参加校极评比;整合公共文体部、象山影视学院等资源优势,针对校级优秀剧目进行不断打磨,打造心理精品剧目;通过学校创新创业博览会展演,组织公益活动公演,或者以网络展播的形式,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展演,充分发挥剧目本身的心理育人效益,同时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心理健康氛围。

  充分发挥心理情景剧及剧本创作治疗、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带动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入到心理剧的表演及剧本创作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体验、反思剧中角色的心理问题解决策略。演员之间不断分享情感、相互启发,对心理问题和困扰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发展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自己走出心理困惑。二是通过舞台表演,将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来,并且以细腻生动的表演技巧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对观看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效果。

  (2)心理运动会,让身心健康齐头并进

  心理运动会以寝室为单位、以团队为形式组织开展,让学生在游戏中收获欢乐、释放压力,缓解人际关系紧张、化解矛盾。将运动竞技与心理健康紧密融合,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3)广场体验日,为情绪释放提供平台

  广场宣传体验日是该校心理护航活动涉及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学院集合在社团文化广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小游戏体验活动和心理健康宣传展,活动现场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体验,学生热情极高,现场参与人数达千余名。

  (4)系列团体辅导,为心灵成长指引方向

  根据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该校设计开展“解除焦虑,放松心情”“自信心提升系列”“心理绘画”“个人成长训练营”等系列团体辅导。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地点等,采取线上自愿报名原则,将有同质性需求的学生组成团队,开展团体辅导,在活动体验中感受心灵成长。

  2、强化朋辈互助辅导,注重学生自我教育。

  培育朋辈讲师团、心理协会、心理委员等学生队伍,从心理知识、演讲技巧等方面加强学生朋辈自身修养,提高助人技能,以朋辈身份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开展发挥同伴教育力量,引导学生自助互助。

  现该校共有“心理朋辈小讲师”17名,在培35名;心理协会会员700余名,心理委员450名。每学期开展“朋辈讲师下班级活动”100余场。充分发挥朋辈讲师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助人互助中的重要作用,深化朋辈讲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和职责。每个朋辈讲师个体在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应用的同时,也可以在社会支持层面,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起到情感支持和心理干预的作用。

  该校心理协会在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寻找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获评全国高校“最佳学生社团”,培育了“蓝丝带在行动”“关爱春晖老人”等多项社会心理服务项目。

  3、构建协同育人桥梁,实现合作多赢格局。

  联合学校各部门共同合作策划执行,避免心理工作单兵作战的工作局面。在全员育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指导下,该校心理育人工作以成长成才辅导室为主体,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保卫处、后勤处、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等部门齐抓共促。

  实现学校、家庭、医院联动协作。该校深化实施校医合作,邀请心理学专家定期开展督导、团体辅导、讲座培训等活动。同时加强与教育局、医院、社区等单位之间的联动合作,与宁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合作共建心理健康教育专用场地。及时整合和更新社会心理援助资源,构建起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立交桥”;通过课题教育、家庭教化、实践活动,形成差异化工作亮点,实现合作多赢格局。

  四、总结反思,推进心理育人“心”升级

  回归“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本源,倡导学生主动自我发展,主动解决自己的问题,主动参与体验活动,主动融入社会。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该校探索出了学生特点的心理育人道路。

  心理育人应贯彻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全过程发展,服务于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方方面面。活动育人目前还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总结,应加强心理活动育人研究,实现心理专职教师从经验型到反思型的超越。一方面寻求活动育人的最佳途径、策略与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反思性研究,对开展的活动加以评鉴、反省、修正,以解决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提升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深挖心理品牌活动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发展形势,依托学校现有优势资源,挖掘发展社会支持资源,做实做强现有心理育人品牌活动,成为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在传承活动形式的同时,让学生直观感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魅力,在活动体验中进行心理自助和互助,实现心理素质的提升,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和“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