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2 08:56:00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招贴广告设计》
1、 课程概述
《招贴广告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实现课程成果的转化。课程将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户外新型媒体等现代媒体展示途径作为展示渠道,将传统文化、技艺与现代科技良好融合。本课程分模块进行教学设计,由基础理论、创意与设计流程、设计主题选择与分析、招贴海报设计、新媒体发布渠道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招贴广告设计的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教学规划。本课程中以思政教育为契机点融入创新设计思维及方法形成教学目标,突出新型媒介的招贴广告设计。以强调交互、自主、目标明确等特点,完整性地认知和理解招贴广告设计艺术,做成完整的具有实用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的课程成果。实现课程成果的行业转化,实现课程成果的市场化运作。
2、课程目标
课程紧紧围绕学校“双创”价值引领下应用型大学的定位,以培养适应浙江省社会经济新一轮转型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坚持与文化创意、数字经济、商业运营相融合,在新文科视野下培养复合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招贴广告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核心课,围绕服务宁波文化创意产业,校政企融合共生,无缝对接服务社会,按照企业项目开发流程进行教学培养,培养“红色美育,技艺精湛”的文化创意人才是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构建了“文化引领、红色美育、匠心塑造”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从宁波文化、浙东精神、红色匠心塑造三个层面挖掘课程思政资源,重点从文化自信、创新意识、匠心精神三个维度提炼思政教学内容。
知识目标:课程思政融入招贴广告设计知识传授,将传统文化、美学知识、数智科技等完美融合,培养学生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
能力目标:通过招贴广告设计突出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实战能力等,将数字赋能展示实现课程成果转化。
素质目标:通过招贴广告设计立足地方文化,服务社会经济;强调红色匠心,精湛技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3.1 文化引领
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发展振兴的深层力量。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强,人民的精神是否富足,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是否有足够的自信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条件。党的十九大以来,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变化,不仅是语层面上的变化,从根本上讲,将“文化自信”置于与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并列的位置上,是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的有力证明。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流砥柱,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将博大精深、繁荣发展的中华文化深深镌刻于思想当中,能够引导大学生用开放、自信、担当的眼光看待未来,这与高等教育实现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高校、社会要共同努力,在日益复杂的现实情境下引导大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推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2 红色美育
习近平总书记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明确提出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校要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精髓和宝贵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信仰之美、道德之美、激情之美、艺术之美、行为之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增强审美意识, 提升审美能力,全面成长成才。美育,又称美感教育。 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而红色美育是指借助红色资源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不仅对学生美术教育创新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对本土文化艺术传承也具有积极影响。
3.3 匠心塑造
我国的匠技文化由来已久,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雕琢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也成为我国璀璨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象征。在传承的基础上,工匠精神又不断精益求精,追求创新,赋予了新时代精神内涵。 我国古代工匠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职业的忠诚、对于作品的的精益 求精的追求卓越的匠人气质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传承了下来, 并孜孜不倦地追求“技心合一”。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工匠精神是意匠和设计的统一体。意匠指的是在工作过程中的精巧的心思; 而设计指的是预先计划造物的过程,要具有美感和价值,意匠是沟通工匠和设计的桥梁。视觉传达设计师在工作中需秉持着匠人之心和意匠之心,不为外物所影响,不带个人主观感情色彩去感悟受众,如此精心巧致的设计过程,是最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因此在招贴广告设计中,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更要在整体的课程中融入匠心的塑造,继承古往今来的匠人思想和技艺,培养出新时代的设计师。
4、 课程设计思路
4.1构建了“文化引领、红色美育、匠心塑造”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随着“文化宁波2020”建设计划,打造宁波创意设计高地,对宁波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产业将传统文化与数字赋能有机结合。本课程根据企业人才新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成为“能创意、会设计、懂制作”的,具有文创底蕴研发的应用型人才,围绕 “文化引领、红色美育、匠心塑造”建设思路。
4.2挖掘思政资源,设计了“三层面三维度六要素六评价”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从宁波文化、浙东精神、匠心塑造三个层面挖掘课程思政建设,着重挖掘贴近生活、触动学生兴趣的思政教育素材;凝练出文化自信、创新意识、红色匠心精神三个维度融入项目成果;具有明显的传统文化、数智科技、红色美育、技艺精湛等六大要素的体现;充分找寻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实现度。
4.3校政企融合共生,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全过程教学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以“成果导向”,紧跟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需求,以“授课+讲座、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专业+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通过校政企融合共生,课程与实践资源丰富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孵化等,学生在课程教学各环节开展项目实施与思政素养培养。

4.4教学内容、课程思政体现及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
课程思政切入点 |
实施方法 |
历史概述:招贴广告的发展历史及概述、广告的分类及构成要素 |
通过学习历史文化、人文美学,了解国内外在广告设计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
混合式教学 线上教学+线下研讨
|
主题模块:主题选择、主题调研、主题分析、主题发展导向。 |
倡导学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宣传等方面招贴广告设计主题;用项目化教学学生深入调研、分析、深入主题内容。 |
项目化教学 现场讲授+讨论+汇报 |
媒体展示模块:海报设计(静态、动态);H5设计;banner设计;户外广告设计。 |
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政教育影响,从而帮助新一代设计师用艺术传递正能量。 |
项目化教学 情景式教学 现场讲授+讨论+设计实践 |
综合设计模块:系列招贴广告设计 |
思政主题融入设计,寻找美育和德育、智育的最佳契合点,将思政与艺术内容融会贯通。 |
项目化教学 现场汇报+多元评价 |
4、 育人元素实施案例
6、部分课程作品展示




7、 特色及创新
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地域文化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从宁波文化、浙东精神、文化创意行业的匠心塑造三个层面构成了课程思政的有机整体。设计了“三层面三维度六要素六评价”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实现校政企融合共生,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全过程教学实施策略,通过“授课+讲座、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专业+服务”的思政全过程融入机制,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建立基于“成果导向”理念,项目化课程思政成果转化与应用评价系统,将课程思政形成素养培育体系,与项目任务有机结合,实现了素养培养的可评可测,形成学生的素养成长曲线,可进行推广应用。
8、教学效果
课程组自主研发基于成果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成绩评价系统,将多维评价模式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纳入教学评价系统,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培养体系,与任务项目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引导与专业技能共同发展的培养目标。其中重点突出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尊重差异,重视主题表现,关注过程,强调成果导向的评价环境。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法,结合翻转课堂、云班课、浙江省在线教育平台、钉钉培训群等新型网络教学媒介,完整的记录了课程学习过程的数据统计及学情分析。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鼓励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实施个性化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收获自己的成功。
2016年开设招贴广告设计课程以来,学生设计能力扎实,具有创新创造精神,设计主题紧贴时代需求,在公益招贴广告和商业招贴广告中都发挥出了自己的优秀设计能力。获得大广赛国赛、省赛一、二、三等奖多项;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大赛一、二、三等奖多项;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海洋文化大赛等多个奖项。课程思政浸润课程项目成果转化,探索实践让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收获成长,并成果实现了课程成果转化,如公益项目服务社会:我和我的祖国、道德文明、社区服务、环保主题、世界无烟日等招贴广告。企业项目实践服务: 网易云、天一阁招贴广告、群青培训、黄古林席、宁波汤团等招贴广告。极大提升了师生的创意设计水平,凸显了文化自信和红色匠心。
本课程深受师生欢迎,被评为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生评教常年位列分院前茅。课程积极推广思政课程建设方案。疫情期间,学习强国、浙江教育在线、浙江新闻、甬上、甬派、宁波财经学院官微等多家媒体发布了该课程成果抗疫系列海报,社会反响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