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教师发展中心第250期教学沙龙在南教1-301举行。此次讲座由人文学院文化遗产专业叶俊士博士主讲。主题为《微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文物艺术品鉴定与检测微专业为例》。本次沙龙由人文学院王琦教授主持。
微专业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推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针对性强、时间短、灵活性高的学习路径,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2022年初,我校正式启动微专业的申报设置工作,叶俊士博士主持的《文物艺术品鉴定与检测微专业》成功获批,成为我校第一个正式招生的微专业。在沙龙中,叶老师首先介绍了微专业的发展历史和学校对于微专业的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同时介绍了微专业的申报和建设情况。同时,微专业开展了丰富的校外实践项目,带领学生深入博物馆、考古遗址开展现场教学,走访行业导师工作室、知名企业感知行业发展前沿,努力为学生提供文博相关机构的实习机会。在课程考核中,微专业相关鉴定课程也大胆创新,通过模拟文物艺术品鉴定的真实场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微专业开设2年多来,招生情况逐年提升,吸引了校内多个学院,十余个专业学生加入,在学生科研、创业、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最后,叶博士也对微专业的办学模式和办学定位进行了总结,认为在开设微专业时一定要充分调研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开设微专业。
在沙龙交流环节,在座老师就微专业的办学模式和学生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指出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业接洽,为学生实践、实习提供更多机会。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文物艺术品鉴定与检测微专业的建设成果,指出微专业是我校卓越人才成长激励计划的重要支撑,应该认真总结相关的建设经验,进一步办好微专业,助力学生成长。
(撰稿、摄影:人文学院 马妮娜;审核:人文学院 王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