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正文
修习生活技能有必要吗
发布时间:2015-04-27 09:29:08

     记得前几年北京有一所知名高校的BBS上发了一则很火的帖子——“征人帮我缝扣子”。一名20岁的大学生因不会缝扣子,发帖请人帮忙。扣子有没有缝成不得而知,但事情闹得很大。

    去年底,宁波大红鹰学院开出了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生活体验中心”。在那里,大学生们可以尝试烘焙、茶艺、打毛衣、换灯泡、做菜、组装家具等各种活动。最近,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也在社区里开出了“友善”自助工坊。这个位于学生寝室八号楼架空层下的自助工坊辟出了缝补、清洗、修理、理发等各种功能区,由自愿报名的40余名“特长生”为同学提供服务。

    开张第一天,一名机械学院的大四毕业生就拿着衣服来到缝补区前,他的外套口袋漏了。志愿者梅婷婷二话没说接过衣服,利索地打开针线包,穿好线,开始缝起来。不到两分钟,衣服就补好了。小姑娘从小跟着外婆学过缝纫,但像她这样能打个补丁、秀点女工的孩子真的不算太多。

    4月16日,浙工大之江学院的教师对住在湖园学生社区的121名大学生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45.45%的被调查者承认不会缝补;身边找不到一个会缝补的人,也占到23.97%;有84.3%的人从来没学过缝补;另有69.42%的人没有缝补工具;而平日里缝补的需求则占到了42.15%,将近一半。确实,自从自助工坊开铺以来,短短的一周多时间,就服务了近百人次。

     记者了解到,这些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最擅长的生活技能是“扫地、拖地”,然后依次是“洗碗、洗衣服”“煮饭”“烧菜”“换灯泡”“熨衣服”“洗电扇、油烟机”,至于“修伞”“理发”“修鞋”,则只有一成左右的人会。很多学生直言,修自行车、缝补衣服、洗电扇等虽说难度不大,但是校园里如今会的人却越来越少,“少了这些技艺,日子还真不好过”。像那名需要缝外套的男生就难为情地说:“找不到人补,就只好带回家找妈妈。”

    去年9月,宁波大红鹰学院投入100多万元,将校园北区的一个仓库改造成了“大学生生活体验中心”。中心在提供生活体验的同时,还推出了烹饪、红十字应急救护、水电维修、木工维修、插花、编织、烘焙等不少课程,学校还请水电工师傅、木匠师傅、医务室的医生、食堂厨师等担任中心的指导教师。

    “现在的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动手能力差,生活常识缺乏。”该校人文学院院长王臣申告诉记者,他曾在课堂上问学生:“水开了的标志是什么?”结果半数以上的人居然回答,锅里冒烟就表示水开了。在采访中,记者也听到教师们的担忧:“以后两个‘90后’大学生毕业、结婚、生活在一起,如果不会做饭、不会手洗衣物、不会缝补……他们将如何独立运转一个家庭?”

    浙工大之江学院学生社区管理处负责人陈皓说,自助工坊可以让“住户们”向志愿者面对面地讨教生活小技能,学校后续也将推出一些理发、彩妆等技能专门培训班,从业余到专业,从无证到有证,把志愿者、感兴趣的人培训成“师傅”。而王臣申则坦言:“我们觉得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还得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这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幸福生活考虑。”

    宁波大红鹰学院把每周二、周五下午定为开放日,在生活体验中心,由指导教师专门给学生上生活技能课。但中心运营半年多来,前往体验和学习的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每周也就100多人光顾。一些教师告诉记者,这里面的主要问题在于师资,临时拉来的那些师傅平时工作很忙,学校也不大可能专门去请“外教”。有的人对此也颇有微词,他们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去培训大学生的生活技能,这不是高校的职责所在,这一课应该主要由家庭来补,从小学阶段就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