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校反邪教协会组织开展了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丝路文化探寻”等途径,体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科学精神。
庆安会馆见证宁波海运历史
矗立于三江口东岸的庆安会馆,是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历史标志之一。会馆为宁波船舶商人所建,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落成于咸丰三年(1853年),既是祭祀海神妈祖的殿堂,又是舶商航工聚会、娱乐以及航运行业日常办公的重要场所。1854年,我国航运史上第一艘机动船——“宝顺轮”由庆安会馆进口,这也成为中国海运从帆船时代向机动船时代过渡的标志。
虽然现在不再具有原有功能,庆安会馆作为浙东近代砖木结构建筑典范,仍保存有1000余件朱金木雕、200多件砖雕、石雕工艺品,体现了浙东地区“三雕”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文化遗存。2001年,庆安会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全国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馆,展出各个朝代的船模、妈祖文化的历史等。
实践团成员虽然大多生于宁波,也经常路过庆安会馆的门口,却始终没有走进去看看。这趟行程令大家受益匪浅。“到了这里才发现,我们对家乡宁波历史的记忆竟是一片空白。还好通过今天的参观和学习,让大家对宁波这座港口城市的文化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团队成员徐佳璐笑盈盈地说。
“庆安会馆地处三江口,海内外商船云集在此,促进了海上交通、贸易的发展,是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场所,是港口城市的历史见证和标志性建筑。同时,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大运河文化为数不多的双重遗存,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波市文管所副研究员黄定福介绍说,三江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更是大运河的重要部分,把传统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向东延伸了239公里。而庆安会馆见证了千年浙东古运河宁波段的出海通道。因此,庆安会馆被选入首批大运河遗产点名录。
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看宁波现代港口发展新速度
实践团成员马不停蹄,走进宁波国际航运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感受宁波现代港口发展的新速度。
2009年,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数百个对外服务窗口涉及口岸通关、报检报验、危险品申报、海关通关等多项事务的服务办理,数字化、无纸化的办公极高地提升了航运服务效率。
位于航运中心内四层的宁波口岸文化长廊内,展示了宁波港口历史沿革的进程,一张张老照片和史料,诉说了宁波口岸从古至今的沧桑变革。置身在现代化的航运中心里,让同学们有种“穿越”的感觉。
正在念工商管理专业的吴琦恒表示,此次参观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让他感触颇深,“听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得知,涉及航运事务的各办事窗口最初是没有‘互联网+’等技术的,等待的人很多。自从线上线下结合之后,人们办事就方便了许多,这块对我的感触是比较大的。”
在现场,同学们参观的脚步停留在了海上丝路指数展板前,大家对一串串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值,和“海上丝路指数”这个陌生而又高大上的名词产生了极大兴趣。2015年3月,我国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海上丝路指数被列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工作之一。当年9月,作为习近平主席访英的重要成果,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四条航线指数,登陆了具有271年历史的波罗的海交易所,是中国海运指数第一次走出国门。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打造具有国际航运影响力的海上丝绸之路指数”赫然在列,这是宁波唯一一项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项目。今年5月,宁波版“海上丝路贸易指数”正式发布。这是继海上丝路指数登陆波罗的海交易所,获得国际航运界普遍认可后,宁波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又一“中国方案”。
天童寺、阿育王寺里追中外文化交流之足迹
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与毗邻的古刹天童寺,均是中外往来僧侣和信众必定巡礼参学之圣地。“大殿和其他建筑一看就很古老。”刚步入山门,团队成员周有林、朱靖一就发出感叹。“中轴线的主要建筑以明清时期的为主,上塔和西塔是元代建造的,非常具有文物价值。”阿育王寺监院心澄法师介绍说。步入一座座大殿,同学们抬头细看一些古代帝王、大家题写的匾额,深切感受到历史的沉淀。而心澄法师讲述的故事,还不止于此。唐代鉴真和尚受日本遣唐使邀请,东渡传法。第二次东渡失败后,转而来到明州阿育王寺居住。历史的长河中,阿育王寺曾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中心。历朝历代都有日僧在明州登陆,就近来到阿育王寺礼佛、求法。心澄法师带大家参观时,手指东塔位置,“西塔和上塔保存到现在,东塔毁坏后于1995年重建,依据就是明代日本画家雪舟和尚留下的《育王山图》。宋代来华的日本僧人重源曾经帮助修缮舍利殿,许多木材是从日本运来的。”
随后,志愿者们又来到天童寺,探访这座古刹的“前世今生”。去年,天童寺和保国寺、永丰库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等一起被列入我国2018年申遗推荐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的首批名单。寺内现存的建筑为明崇祯时期密云圆悟住持主持重建,基本上保持着明代建筑的格局,严谨、精致,主次分明。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就是云水堂,换拖鞋方能进入。天童寺监院计艺法师介绍,云水堂曾供日本求法僧暂居。现里面收藏的除日方赠送的道元画像外,还陈列着许多与日本、韩国等地寺院、佛教团体交流往来的纪念品。云水堂后,有一块高三米的石碑——《日本道元禅师得法灵迹碑》。石碑是1980年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主持比丘秦慧玉率众来此朝礼时所立。日僧之所以要来天童寺朝礼,是因为天童寺乃是日本佛教曹洞宗的祖庭。此外,日本佛教的临济宗也尊天童寺为祖庭。
天童寺不仅承载着两国佛教交流,还为中华文化传播起了很大作用。1467年,日本著名画家雪舟乘船来到明州,赴天童寺求法,太白山的景色使他的山水画有了浓厚的“浙派”气韵,给日本后世画坛带来巨大影响。实践团成员李铖涛在结束参访时说,“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承担文化传递桥梁的作用,天童寺、阿育王寺就是其中很好的一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