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正文
【现代金报】寻宁波港口古今之迹 觅千年古邑海丝之踪
发布时间:2017-07-18 21:15:04

    随着“海丝·寻踪”活动继续,日前,十支志愿者队伍中的大红鹰学院志愿者队伍,探访了位于鄞州区四处与海丝有关的标志性地点。宁波港口的变迁成为城市记忆的同时,也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继承和发扬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

    本次活动也得到了宁波市环球假日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的帮助,特地请来鄞州恒泓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明星司机李师傅,为海丝寻踪志愿者队保驾护航。烈日炎炎,感谢他们的一路相伴。

    通讯员 杨磊 陈艳

    记者 郑乔 方磊 摄影 记者 高远

    庆安会馆

    祭妈祖、立商会

    庆安会馆见证宁波海运历史

    庆安会馆,即天后宫,又称北号会馆,是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历史标志之一。

    古时,三江口一带船舶往来繁忙,船商在此集聚,贸易兴盛。沿海居民崇拜海神妈祖的文化虽然发源于福建,宋徽宗时期得到朝廷认可后,却通过明州港影响到全国。清后期开放海禁后,相关文献形容当时“舟楫所至,北达燕、鲁,南低(抵)闽、粤而延西、川,鄂、皖、赣诸省之产物,亦由甬(宁波)埠集散,且仿元人成法,重兴海运,故南北号盛极一时”。

    咸丰三年(1853年),甬埠北洋船商捐资创建了庆安会馆,是甬埠行驶北洋的舶商航工聚会、娱乐以及航运行业日常办公的重要场所,为我国“七大会馆”之一。该会馆更是见证宁波港作为单纯帆船港时代的结束——1854年,我国航运史上第一艘机动船宝顺轮由庆安会馆进口,这也成为中国海运从帆船时代向机动船时代过渡的标志。

    虽然现在不再具有原有功能,庆安会馆作为浙东近代木结构建筑典范,仍保存有1000余件朱金木雕、200多件砖雕、石雕工艺品,体现了清代浙东地区“三雕”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文化遗存。2001年,庆安会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全国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馆,展出各个朝代的船模、妈祖文化的历史等。

    通过参观和学习

    对宁波历史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来此参观的大红鹰学院的同学们,虽然大多生于宁波,也经常路过庆安会馆的门口,却始终没有走进去看看。这趟行程令大家受益匪浅。“到了这里才发现,自己对家乡宁波历史的记忆竟是一片空白。还好通过一上午的参观和学习,让我对宁波这座港口城市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志愿者吴琦恒说。

    “庆安会馆地处三江口,海内外商船云集在此,促进了海上交通、贸易的发展,是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场所,是港口城市的历史见证和标志性建筑。同时,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大运河文化为数不多的双重遗存,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波市文保所的黄定福教授介绍说,三江口是古代海丝之路的始发港,更是大运河的重要部分,把传统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向东延伸了239公里。而庆安会馆见证了千年浙东古运河宁波段的出海通道。因此,庆安会馆被选入首批大运河遗产点名录。

    阿育王寺

    佛舍利来宁波,造就阿育王寺的独一无二

    大红鹰学院的志愿者行程还在继续,这次,他们前往拜访了位于鄞州区五乡镇的阿育王寺。

    “大殿和其他建筑一看就很古老。”刚步入山门,志愿者周有林就发出感叹。“中轴线的主要建筑以明清时期的为主,上塔和西塔是元代建造的,非常具有文物价值。”阿育王寺监院心澄法师介绍说。

    在心澄法师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步入各个殿堂,此行也将解答他们的疑惑——这座寺院为什么这么有名气?心澄法师告诉大家,释迦牟尼舍利、鉴真东渡与千百年间对日本佛教的影响,造就了这座独一无二的禅院。

    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寺院内保存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塔,为佛教至宝,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佛教人士和信众前来瞻仰。众所周知,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曾造八万四千座舍利塔,19座传入中国。而唯一保存下来的便是“西晋会稽鄮县塔”,即今宁波阿育王寺藏经楼内的舍利宝塔。西晋时期,慧达和尚寻到舍利塔,设龛供养。南北朝的梁朝时期,梁武帝赐寺额“阿育王寺”,寺名延续至今。心澄法师介绍,从前叫阿育王寺的寺庙很多,但现仅此一家,保存也最为完整。

    历朝历代都有日僧在明州登陆,来到这里礼佛、求法

    步入一座座大殿,志愿者们抬头细看一些古代帝王、大家题写的匾额,深切感受到历史的沉淀。而心澄法师讲述的故事,还不止于此。

    唐代鉴真和尚受日本遣唐使邀请,东渡传播“真正佛法”。第二次东渡失败后,转而来到明州阿育王寺居住。历史的长河中,阿育王寺曾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中心。历朝历代都有日僧在明州登陆,就近来到阿育王寺礼佛、求法。心澄法师带大家参观时,手指东塔位置,“西塔和上塔保存到现在,东塔毁坏后于1995年重建,依据就是明代日本画家雪舟和尚留下的《育王山图》。宋代来华的日本僧人重源曾经帮助修缮舍利殿,许多木材是从日本运来的。”

    1513年,王阳明带领学生游学四明山,再从溪口沿着奉化江来到宁波,与正在宁波的日僧了庵桂悟见了面。

    宁波社科院院长陈利权介绍说:“他们当时见面地点极有可能是在城里的码头一带,现在和义大道附近的地方。这是王阳明唯一一次来到宁波城里。”阳明心学向海外传播的第一步由此开始,王阳明作《送日本正使了庵和尚归国序》,真迹现藏于日本三田博物馆。

    天童寺

    重游千年古刹,本地志愿者自豪感油然而生

    随后,志愿者们又来到天童寺,探访这座古刹的“前世今生”。“山山桑拓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凤。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公元1048年春,年方28岁的鄞县县令王安石游罢天童禅寺,吟此诗抒怀。这座深居宁波太白山麓的古刹,如今依旧接受着海内外无数香客的供奉。

    去年,天童寺和保国寺、永丰库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等一起被列入我国2018年申遗推荐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的首批名单。

    寺内现存的建筑为明崇祯时期密云圆悟住持主持重建,基本上保持着明代建筑的格局,严谨、精致,主次分明。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就是云水堂,换拖鞋方能进入。

    天童寺监院计艺法师介绍,云水堂曾供日本求法僧暂居。现里面收藏的除日方赠送的道元画像外,还陈列着许多与日本、韩国等地寺院、佛教团体交流往来的纪念品。

    志愿者中,吴琦恒是宁波本地人,小时候就曾经跟随母亲来过此处,如今故地重游,更加深了他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承担文化传递桥梁的作用,天童寺就是其中很好的一个见证。”

    不仅承载佛教交流,还对我国文化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确如吴琦恒所说,天童寺在海外的地位极高,特别与日本的佛教界交往密切。云水堂后,有一块高三米的石碑——《日本道元禅师得法灵迹碑》。石碑是1980年,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主持比丘秦彗玉率众来此朝礼时所立。日僧之所以要来天童寺朝礼,是因为天童寺乃是日本佛教曹洞宗的祖庭。此外,日本佛教的临济宗也尊天童寺为祖庭。

    在中日佛教友好交往历程中,许多日僧前来参禅,日本滋贺县比睿山僧人荣西算是第一人,他曾在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二度入宋。当时临济宗大师虚庵禅师来天童寺住持,荣西随侍于师。数年后,荣西回国大兴禅学,创日本临济宗。为报摄受之恩,他选运“百围巨木”至明州,供虚庵禅师重建天童千佛阁。三十多年后,日本京都建仁寺僧道元入宋求法,拜在天童寺方丈如净和尚座下,尽得曹洞之道。两年后道元归国弘扬如净禅师的曹洞禅法,在福井县吉田郡创建永平寺,开创了日本佛教曹洞宗。

    天童寺不仅承载着两国佛教交流,还为我国文化传播起了很大作用。两百多年后,也就是1467年,日本著名画家雪舟乘船来到明州,赴天童寺求法,太白山的景色使他的山水画有了浓厚的“浙派”气韵,给日本后世画坛带来巨大影响。

    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

    数百个对外服务窗口

    提升了航运服务效率

    志愿者们走进宁波国际航运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

    早在1200年前的唐宋时期,宁波就被列为对外通商三大重镇。后来,清政府辟宁波为五口通商的港口之一。197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宁波港对外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宁波率先谋划并启动“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建设,为新一轮开放蓄能。

    2009年,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数百个对外服务窗口涉及口岸通关、报检报验、危险品申报、海关通关等多项事务的服务办理,数字化、无纸化的办公极高地提升了航运服务效率。

    位于航运中心内四层的宁波口岸文化长廊内,展示了宁波港口历史沿革的进程,一张张老照片和史料,诉说了宁波口岸从古至今的沧桑变革。置身在现代化的航运中心里,让同学们有种“穿越”的感觉。

    正在念工商管理专业的吴琦恒告诉金报记者,此次参观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让他感触颇深,“听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得知,涉及航运事务的各办事窗口最初是没有‘互联网+’等技术的,等待的人很多。自从线上线下结合之后,人们办事就方便了许多,这块对我的感触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