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晚报升学通】宁波一所大学校长给新生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00后和父母深谈的结果让人…
发布时间:2018-10-15 18:41:00
近20年的父子情 却不知如何开始聊天
李昌洲内心忐忑,似乎从青春期开始他跟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在父母眼里我总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觉得我幼稚、无知,却总有自己的主见。”坐下来聊天的时候,李昌洲发现,场面显得有些局促和尴尬“说来好笑,近二十年的父子情,却不知道如何开始聊天。”
与李昌洲的情形差不多,数字媒体专业的陶华秀与父母坐下来聊天之前有点出不上来的害怕,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她与父母意见相左,她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父母却更想让她填报“适合将来发展更有前途”的专业,这让她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她,双方一度陷入冷战。
秘书专业的柴晶晶想毕业后往教师方向发展,而父母却给她当头浇了一瓢冷水,他们认为教师这个职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大,并不是很赞同。
“我主动提出要和爸妈聊天,他们竟然有点吃惊,我突然觉得是有多久没跟他们好好聊天了啊。”工创专业的陈烨婷虽然对自己的未来有一肚子“宏大”的计划,但父母对她的要求却是“找个安稳的工作,平平安安就行”。陈烨婷对此的看法是“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四成学生认为和父母有代沟
和父母来一次交心谈话,是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生铸梦计划”中“寻梦”部分的其中一个内容。此前,学校在部分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受访的219名学生中有41.18%的人认为和父母有代沟,仅有21.01%的人选择遇到烦恼会和父母倾诉。而在“父母打电话主要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上,72.27%的人选择了“嘘寒问暖,了解我的生活”。
“90后,00后大学生习惯通过电话或聊天软件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大部分内容也局限于生活层面,让他们坐下来跟父母好好聊一聊大学的规划和未来的打算,很有必要。”负责这项工作的宁波大红鹰学院学生处副处长熊红斌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四年该怎么过,应该将社会的需求、个人爱好和父母期待结合起来。大学是人生的新起点,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基础阶段,如何让他们尽快明确角色与责任,完美开启大学生活,这是学校打造‘铸梦计划’的初衷。
调查中也发现,会把父母当成朋友的受访者仅占25.21%,而最容易与父母产生意见不合的方面是“学习”、“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和“人生规划”。
第一次和父母深谈 觉得“以后会更加‘兄弟‘”
那一天,李昌洲和父亲足足聊了三个多小时,他们从待人处事聊到学业规划,父子俩甚至第一次聊了恋爱择偶方面的话题。“我发现,原来我在他眼里并没有那么差劲,他对我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也在默默关注着我的一切。”李昌洲觉得他和父亲的代沟都是因为没有充分交流造成的,“而且,经过这次聊天,我爸也愿意去尝试接受新的事物,我想我们两个的关系以后会更加‘兄弟’。”
柴晶晶为了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拿出了早就写好学涯规划书,看到她对大学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规划,父母有些小惊讶,但还是告诫她有想法是好事,重要的是把想法变成现实。“不过我爸妈最后说会支持我,我跑偏了会引导和帮助我,还说希望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柴晶晶说敞开了各自的心扉后,感觉她与父母的关系又进了一层。
做完校长布置的作业陶华秀也在反思,父母给她讲述了年轻时候的经历和一些人生经验,以前她总觉得父母所谓的“为你好”是不尊重她个人的想法和观点,而这次父母的现身说法却让她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和对她的爱。
陈烨婷最终也没能说服父母接受她的想法。对父母给她规划的生活她觉得“太安逸”,她喜欢有竞争和挑战的生活,希望自己能独一无二。而父母则希望她“抛弃华而不实的想法,脚踏实地,平平淡淡才是真”。她把这归结为“两代人生活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思维方式”,不过她也表示,以后会多和父母沟通,找到两代人观念之间的平衡点。
“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通过这次与父母的深谈学会了换位思考,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亲子关系也有所改善。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导师,也应该是他们的终身导师”宁波大红鹰学院校长助理何秋叶告诉记者,让父母参与到‘铸梦计划’中,是想让他们也成为大学生学涯规划的指引者、参与者和见证者。通过修德致心,修学致远,修能致用,修身致善的“四维教育”,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学业、能力和生活”四项目标,完成“寻梦—筑梦—逐梦—圆梦”四阶段的“大学生铸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