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正文
【江淮时报】多元合作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皖浙样本”
发布时间:2019-01-17 14:48:00

    编者按12月5日,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在宁波财经学院教授黄奇杰主持的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阶段性成果“政策建议稿”上批示,“奇杰同志通过调研安徽滁州、浙江萧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系统提出‘多元合作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对于当前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有参考价值。请省政协文史委同志们参阅”。现将黄奇杰教授的政策建议稿刊发,以飨读者。

今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要针对不同类型地区采取不同办法,做到顺应村情民意,既要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又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中提出,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着手。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厚植文化力量,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
    安徽省滁州市“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和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引导社会多元投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近日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滁州市和萧山区社会多元合作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范式样本。
 一、建成设施合理、功能齐全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体系,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阵地和农村居民的精神家园,成为主流价值观弘扬、理论政策宣讲、乡土文化展示、乡风文明传播、礼仪礼节教化、知识技能普及、群众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
被称为“安徽省第一家农家书屋”的定远县蒋集镇农家书屋,面积由2004年创办时的6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600多平方米,拥有农业、科技、文学、历史等各类图书11万余册,全部向广大农民群众和中小学生免费开放。2015年年底,蒋集镇作为安徽省电子农家书屋的试点,对广大群众开放了5万册电子图书、2万册电子听书、500部红色电影等,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数字化阅读的便利。
 萧山区采用民办公助、民享政补、捐资合建、众筹共建等多种方式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便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区513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成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17个,每千人拥有文化设施面积达560平方米。全区登记在册的民营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有43家,河上抗战纪念馆等民办场馆定期提供传习、体验等免费开放活动,承担了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二、构建服务均等、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活动体系,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要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还要创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构建乡村文化服务网络,提供便捷有效的文化服务,充实乡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滁州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公共文化活动,从2014年起打造“出彩滁州人演出季”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目前共演出92场,吸引80万居民参加,节约财政资金100多万元。“中国农民歌会”已连续6届在滁州成功举办,享誉国内外。
 萧山区政府通过对群众文艺团队评星级、规范文体类协会管理、奖励品牌文化建设等方式,扶持和引导其发展。全区共有登记或按要求备案在册的业余文艺团队1179支,“萧山区文化艺术节”和“跨湖桥文化节”分别举办十五届和七届。同时还鼓励企业冠名、赞助方式定向支持文化活动。目前,萧山区一年一届的山水杨梅节等由浙商银行、富丽达集团等冠名支持。各类赞助依托慈善等基金规范运作,企业获得冠名,赢得良好声誉,也享受税收政策优惠。
    三、建立管理规范、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人才体系,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
 农村文化人才缺少,是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大障碍。开展“高校与乡村文化结亲帮扶”活动,可以破解乡村文化人才缺少难题。安徽和浙江省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优势明显。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高校与乡村文化结亲帮扶”活动,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一是每所高校联系结对一个县(市、区),积极参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签订协议,明确责任,考核绩效。二是高校选派专业教师到所结对的县(市、区)、乡(镇)挂职担任农村文工作指导员。三是实施大学生文化志愿者行动。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和毕业实习,到学校所结对的或家乡所在地的村,担任农村文化服务志愿者。四是开展高校与乡村系列帮扶活动。开展农村电商、法律援助、农技科普、文艺培训、师范支教等形式,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变得多姿多彩。
 同时,建立健全村级文化管理员队伍、文艺宣传队伍和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培养一批既能熟练操作、又能组织管理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骨干。
四、形成社会参与、高效灵活的公共文化运行体系,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保证
 萧山区出台了《区文体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区群众文艺团队评星奖励及扶持办法》《区品牌文化建设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采用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全区每年100余专场“你点我送”、6000余场“2131”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都由政府部门采购、配送和监管。实施服务外包,购买服务,其目的是培育“替代性生产者”,形成体制内机构与体制外社会力量的竞合关系。
 2015年10月萧山在全国率先发布《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规范》,以评估标准为指标,依托互联网等技术,对全区各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实施动态监测和评估,并进行排名,评估结果每半年发布1次,引导社会多元投入指标比重逐年加大。
    凤阳县小岗村是“大包干”诞生地,全国十大名村,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岗村开启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建设之路,采取“旅游公司+农户”方式,发展“红色旅游+休闲农业”,2014年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全国旅游名村”称号,2017年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2012年以来,小岗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办好农民最急需最期盼的事情为切入点,实施三大战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达到“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的效果。一是实施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该村制订了《小岗村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设立了“中国农歌会”分会场,开辟了3个文体活动广场,成立了“小岗村文化艺术团”,每年举办春节联欢会、篮球赛和广场舞大赛;创办“小岗村百姓大讲堂”,讲述道德模范故事。二是实施良好家风家训战略。全村开展“好公公”、“好婆婆”、“好邻居”、“星级卫生文明示范户”、“小岗村道德之星”等评选表彰,将村里先进典型事迹制成“好人榜”,树立在道路两侧,营造人人思进、人人向善的新风尚。三是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小岗村实行教育教学奖励制度,每月给村学校教师300元生活补贴,建成38套教师安居房;对考入高校的本村学生给予万元奖励;开展“如何做新一代合格小岗人”等作文、演讲比赛,加强新一代小岗人素质教育。
五、积极搭建和发展农村文旅新产业体系,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目标
 乡村文化建设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创造。一方面,以数字化建设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的共建共享,并以农民易于接受的数字化产品形式呈现,提供线上服务;另一方面,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立优秀文化的线下互动体验空间。
 要加强传统文化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和传承建设,对区域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并寻找全新的文化表现形式,面向市场、创新机制、大力培育、开发和发展拥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和各种具有经营性的文化产业,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活动,扶持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开发民间民俗工艺品,提高传统文化技艺的保护利用能力,促进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发展和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本文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BH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