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正文
【中国教育在线】宁财院大学生走进乡村寻访非遗 方桥竹篮经纬间诉说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19-07-10 14:56:27
    大大小小的方桥竹篮摆满了一整个房间,一个个竹篮选料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精美,似乎在诉说着江南水乡的悠悠历史。这里并不是什么博物馆,而是周巷天潭村一个普通村民卢杰的工作室。7月7日,宁波财经学院“甬之风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卢杰的“竹韵轩”的工作室,开启了一场探寻方桥竹篮前世今生之旅。
    方桥竹篮是什么?
    临行前,实践团的成员们就已经收集了许多关于方桥竹篮的资料。方桥竹篮起源于余姚(现属慈溪)方桥,是清末民初浙东民间富裕人家使用的一种高档竹编器物,创始人是余姚方桥镇的刘通山,创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时,但凡是浙东一代的有钱人家嫁女儿,都会准备上这样一套方桥竹篮。从选材开始,经过劈篾、刮篾、雕刻、抽丝、抛光、编织、上漆等工序,工序繁杂、做工精细,制作一个精美的方桥竹篮,手艺熟练的匠人至少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因此当时的大户人家都会在女儿及笄之年就开始找匠人定制。清朝光绪年间,刘通山秉承祖业,创新了竹篮设计与编制方法,融合了竹编、竹刻、木雕、铜艺、漆艺等传统工艺特色。
    良工织蝉翼,百年作珍藏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方桥竹篮,实践团的拜访了慈溪非遗方桥竹篮制作工艺的传承人,也是如今唯一一个还在专职做方桥竹篮的手工匠人卢杰。听他讲述了他与方桥竹篮的故事。
    “方桥竹篮制作分为篮盒制作、篮面编制、篮夹篮环雕刻、铜锁铜栓制作、髹漆等五大工序。其间,工匠会先用上好的杉木或楠木制作篮盒,然后根据篮子的框架定制篮面。”卢杰告诉实践团成员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篮面编织。
    “宁波本地的苦竹竹节较长,色泽鲜艳,不易被虫蛀,刮下来的篾片具有一定的光滑度和柔韧度,用这种篾片制成篾丝编篮面正合适。”为了保障做工的精细,每条竹篾的厚度仅到2-3S(头发丝的直径约7S,1毫米=100S)。这样的技艺,不仅考验的是刀具的锋利,更是对匠人技艺的考验:力小,竹篾刮不动;力大,竹篾容易断。每刮3到4条竹篾,都需要去磨一次刀。一个小时,也最多刮出5条合要求的篾条。待篾条够薄后,再将它开丝:用带小锯齿的刀片,在篾条上轻轻一划,完整的一条竹篾就被分成了10条篾丝。最后用这一根根薄如发丝的篾丝,编织在一起,一面篮面才得以大功告成。一张完成后的篮面厚度约为8S,甚至比一张A4纸还要更薄一些。卢杰向实践团展示的时候,隐隐有光透过那薄如蝉翼的篮面。经过多年的编织,卢杰已经成为了这道工序的行家。
    为了更加深入地感受竹篮编织的制作过程,卢杰还向实践团的成员们展示了方桥篮篮面编制技艺。只见他戴上眼镜紧挨台灯,拿着竹签一上一下。在印有花纹底稿的映衬下,一根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的篾丝被编织在一起。“这些篾丝会组成一块带有花纹的篾面。经过进一步加工,成为装配篮子所需的篮面。其侧面纹路以‘回纹’为主,上面的多为‘万(卍)’字纹。”他拿起一张篮面说,“你看,要是其中一根篾丝‘挑’错,花纹就会乱套。编篮面与刮篾片、制蔑丝一样,一定要静下心慢慢做!”
    非遗传承 不能断层
    与许多老手艺面临的问题相似,方桥竹篮制作技艺传承也处于青黄不接的窘境。“自从刘通山去世后,这门老手艺只在少数工匠间传承。现在,会做方桥竹篮的宁波人已经寥寥无几。”传承人卢杰向实践团的成员们感叹道:“当今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追求便捷的同时,也失去了静下心来探索和追求传统文化的机会。而需要所有人真正去关注,往往是文化与文明的传承的断层问题。”
    竹编,是卢杰一生的热爱,这种融入血液的喜欢,已经难以割舍。“竹编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我想运用‘隐形编织’的竹编技巧让竹编工艺更上一层楼,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解到竹编工艺的魅力,将方桥竹篮传承下去。”
    “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然而非遗的传承之路漫长且修远。”实践团成员付晟在近距离感受了方桥竹篮后说,“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应当以自己的方式去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为传承传统文化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网络链接地址:http://www.eol.cn/zhejiang/zhejiang_news/201907/t20190710_16700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