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两个老师“组队”上场,抛出一个“智能雨伞”的话题,学生从课上“撕”到课外,从照明雨伞“灯下黑”聊到锂电池,再从锂电池聊到GP摩根和爱迪生,学生和老师脑洞大开,这是什么“神奇”课堂?这堂课发生在宁波财经学院,课程是《智能化设计》,对象是工业设计专业大三学生。
这两天记者采访了两位老师和一些同学,带你了解课堂内外的故事。
“男神”老师跨学院组团开讲
先介绍下两位“男神”老师,一个是朱振强,工业设计专业老师;一个是丁嘉,从另一个学院请来的,教电子系统的。
这两个老师有着相似的从业经历,进高校之前,朱振强曾在波导工作,之后在萨基姆移动电话有限公司,后来去了TCL通讯,都是做产品设计研发;丁嘉在一家生产3D打印机的公司,搞电子零配件的设计和生产,可以说,这两个老师的实践经验很丰富了。
一门课为什么要两个人上?
这个事不是突发其想,两个人合计了大半年,从教案、教学计划和教学材料都是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跨学院多学科合作开设这门课程也受到宁波财院相关领导的支持。
“他们以后去企业做产品设计,是一个团队,有电子结构工程师,有功能开发的。一个产品从设计到落地量产,是一个团队配合的过程,我们的学生是其中一环,必须要培养这种意识。”朱振强说。
而丁嘉的描述是“这是工业与美学,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大家关注的课题。”
从课上讨论到课外,好几个学生加了老师好友
“这是一把能够照明的智能雨伞,大家来判断一下,这把伞制造出来以后有没有市场?”
上周二的《智能化设计》是本学期第一节课,课上朱振强抛出一个话题,讨论区炸锅了,很快丁嘉给出了另外一个思考题。“它用的储能电池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是条状的,和哈罗单车的电池形状类似。”
“锂电池,和手机一样”
“电容电池,但储电量是个问题”……
“我觉得这伞在概念上可行,但无法应用在市场,而且针对人群定位也不准确,”
“雨伞上装个灯,那不就是‘灯下黑’嘛,这东西弊大于利”……
一把雨伞引发同学和老师们的讨论,趁着这波热度,朱振强和丁嘉又围绕各自专业展开教学。
课后学生们意犹未尽,一直到晚上还有人在群里热火朝天的和两位老师讨论当天上课的内容,这个效果让朱振强和丁嘉有点始料不及。
“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很强的,从智能雨伞讲到爱迪生,第一次上课就有好几个学生加了我好友。”受邀老师丁嘉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周其明是其中一个。
“大家讨论得太嗨了,一不留神就刷屏了,我还要‘爬楼’去看聊天记录”周其明说,因为隔屏幕不必担心“说错难为情”,腼腆的学生也都参与了讨论。
增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模块让学生择业更有竞争力
“接下去我们的课程设计是模拟企业研发团队。有四个项目,包括智能家电,照明设计等等,30多个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讨论研发出一个产品设计方案,包括工作原理、设计图、外观图,结构图等等,还要考虑成本的问题,这个方案就是无限接近于生产实际。”丁嘉说。
这个课程开的这么接地气,不仅是因为两个老师都在企业干过,有经验。“我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因为不了解电子电气方面的知识,学生的一些设计看起来好看,但实际上很难落地。”朱振强说。
“工业设计是一个交叉性比较强的专业,由交叉领域的教师合作授课,是我校一贯倡导的教学模式。在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增设了跨学科跨专业课程模块,设计了财经、技术、设计、文化等模块课程的交叉选择,使得学生全面地了解各学科前沿知识与技术,更好地助力学生提高择业就业的竞争力。”该校教务处处长李继芳说。
链接地址:https://xr.nbwbw.com/zpy_news.html?news=5e635c8ce4b07f39c106f3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