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小疫情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各大高校纷纷开启了网络课程,宁波财经学院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及时对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及学习方式进行了调整,535门课程1527个教学班采取在线教学加教师专项辅导的方式开展。课堂搬到了“云端”,老师变成了“主播”,如何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如何保证教学效果?如何创新教学设计才能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他们的心?
在宁波财经学院《智能化设计》的网络直播课上,就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让两个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组队上同一门课。
“同学们知道这门课有两个老师一起上课时,都惊呆了。”艺术设计学院17工业设计专业的周其明刚进直播间就发现,除了自己熟悉的朱振强老师外,还多了一位来自数字技术工程学院的丁嘉老师。
“智能化设计这门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学生只有了解智能化技术,他们的设计才不会脱离实际。”这门课,朱振强主要负责教授学生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内部结构设计,而丁嘉则负责让学生了解电子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一堂课两个人轮流直播授课,不做“主播”的时候两位老师就互为对方的“助教”在讨论区引导学生讨论和答疑。
直播课上,朱振强让学生们讨论一下“一把能够照明的智能雨伞,有没有市场”,同时在直播讨论区,丁嘉也抛出了他给同学们的思考题:它用的储能电池是什么样的?很快就有学生回复“我觉得是条状的,和哈罗单车的电池形状类似。”、“锂电池,和手机一样”、“电容电池,但储电量是个问题”……
“丁老师刚才在讨论区说这伞的功能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是可以实现的,问题是如何权衡。这个就是我们智能化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朱振强在直播中与讨论区的丁嘉互动,针对学生的问题,两位老师给出各自专业方面的解答。
课程结束后学生们意犹未尽,一直到晚上还有人在群里热火朝天的和两位老师讨论当天上课的内容,这个效果让朱振强和丁嘉有点始料不及。“大家讨论的太嗨了,一不留神就刷屏了,我还要‘爬楼’去看聊天记录”周其明说,以前那些上课都不怎么跟老师互动的同学,都被调动起来了,他觉得这是因为隔着网络“就算说的不对也不会难为情”。
“不光是两个老师一起上课这种方式很新鲜,关键是丁老师是‘技术控’,能给我们很多很好的建议。”、“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有啥问题随时可以问”、“大家能围绕一个话题各抒己见,还有老师从专业角度解疑答惑,这种氛围太棒了!”……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深得学生们的认可。
事实上,为了一起上好《智能化设计》这门课,朱振强和丁嘉已经准备了将近半年。这门课是工业设计专业为适应未来产品发展趋势而新开设的课程,在现实生活中智能化已经深入到产品的方方面面,而工业设计的学生对智能化技术并不了解,“以往我们开设这门课目标更关注在设计本身,因为不了解电子电气方面的知识,造成一些设计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却很难落地。经过多次讨论和实地调研后我们决定把技术部分引入到课堂来,让学生做一些简单智能功能尝试。”朱振强说,在课程准备的过程中,教案、教学计划和教学材料都是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包括课程知识点的梳理、教学任务的安排和课程内容的衔接。
“跨学院合作开设《智能化设计》这门课,本身也是课程建设的一种尝试,学生将是课程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希望同学们通过课程学习能对智能硬件技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设计出更优秀的产品。”丁嘉说,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给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参加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提供技术支持。
丁嘉第一天上课就有不少学生加了他的好友,周其明就是其中一个,他报名参加了一个工业设计竞赛,参赛作品里涉及到一些电子结构,“加了老师可以随时请教”。
“工业设计是一个交叉性比较强的专业,由交叉领域的教师合作授课,是我校一贯倡导的教学模式。在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增设了跨学科跨专业课程模块,设计了财经、技术、设计、文化等模块课程的交叉选择,使得学生全面地了解各学科前沿知识与技术,更好地助力学生提高择业就业的竞争力。”该校教务处处长李继芳说。
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ource=share&art_id=605235729673106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