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正文
【浙青网】战“疫”90后 | “疫情面前总要有人做些什么”,退伍小伙主动报名,担任驾驶员接送医院发热门诊
发布时间:2020-04-01 10:20:00

    “疫情面前,总要有人做些什么,我希望我就是其中之一。更何况我是一名退伍军人,这种时候更应该挺身而出。”宁波财经学院大四学生茅作东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战“疫”一线90后志愿者的心声。春节期间赶上疫情蔓延,茅作东主动报名,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以下简称“华美医院”)的一名志愿者。
    华美医院是宁波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人的定点医院,疫情期间,附近居民从这里经过都要绕道走,茅作东却在这里志愿工作了整整40天。
    听到消息立马报名成为志愿者
  “特殊时期就应该挺身而出”
    茅作东是从一个朋友处知道华美医院正在紧急招募志愿者的。他说,自己的爸爸就是华美医院呼吸内科医生,知道消息后,他先向爸爸进一步打听了这件事。
    “对啊,医院很缺志愿者,我们也在为这件事发愁呢。”爸爸这样对茅作东说。之后,茅作东立即联系了医院,报名成为了医院的一名志愿者。
    “以前当兵的时候都是随时待命应对突发情况,虽然现在退伍了,但遇到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自然也要挺身而出。”茅作东说。没过多久,医院工作人员给他打来电话,告诉他2月1日就可以正式上岗了。不过,在志愿工作期间,为了家人安全,志愿者需要和医院的医生一同在隔离酒店居住。
    茅作东说,刚开始报名的时候,他也联系了几名退伍战友一起,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只有他以社会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了其中。
    得知茅作东要去医院做志愿者,家里人都很支持。茅作东说,爸爸2003年时就在一线抗击“非典”,这次疫情期间也一直坚守在医院。所以,对于这次他报名华美医院的志愿者,家里人没有一个人反对。
    疫情期间,茅作东的工作是开着电瓶车,把医院8号楼的发热门诊病人接送到4号楼的CT室进行新冠肺炎诊断。这样看似简单枯燥的工作,他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运送上百趟。

    在旁人看来危险性很高的工作
    这名90后小伙乐观面对
    在正式开始志愿工作前,医院工作人员对茅作东进行了岗前驾驶培训,也教会了他如何做好工作期间的防护工作。
    “培训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尤其要注意手部卫生,之后才能进行防护服、防护口罩、护目镜以及一次性帽子的穿戴。”茅作东说,工作前的“全副武装”需花上十多分钟才能完成,而自己此前从来没穿过防护服,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让他真正体会到了疫情一线工作人员的不容易。
    “防护服里真的又闷又热。刚开始天气凉的时候还没怎么觉得,后面天气慢慢变暖了,穿着防护服就非常闷热,连护目镜都起雾了。”茅作东说,虽然一天的工作时间只有4个小时,但换下防护服的时候通常衣服都湿透了。
    事实上,这份志愿者工作,除了每天要穿着闷热的防护服,运送发热病人本身风险就很高。“从8号楼到4号楼只有不到800米的距离,但这份工作免不了要和发热病人接触,他们不管是疑似还是确诊,都需要等CT以及核酸检测结果出来才知道,而在这之前,我们是和这些人距离最近的人群。”
    电瓶车一天下来至少要跑五六十个来回,多的时候要跑上百趟。这份在旁人眼里风险很高的工作,茅作东却用轻松的心态来面对。“为了安全起见,电瓶车一次只接送一名发热病人。同时,病人与我们驾驶员之间需要背对而坐保持‘最远距离’。接送完一名病人,我就要对电瓶车进行一次消毒,其实这样下来还挺安全的。”
    顿了顿,茅作东又补充说,“我们共有4人轮流值班,一个人只需要工作4个多小时,这与门诊医生比起来完全不算什么。”

    40天的志愿工作让他感慨
    “今后要让每天都过得有意义”
    在服务工作中,每一名患者、每一幅画面都令茅作东动容,直言在电瓶车上看过了人生百态:“老人、孩子,本地人、外地人,他们在走进医院接受检查那一刻开始,好像心中那根弦就绷得紧紧的。很多发热患者,面临可能确诊新冠肺炎的威胁,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很多人在电瓶车上崩溃大哭。”让茅作东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他接送了一对母女,母亲已80岁,一头白发,女儿看着也有近60岁。那位母亲告诉他,女儿有智力问题,这次是作为发热病人来检查的……说到这里茅作东有些哽咽。他说,当时自己有心安慰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劝说。还有一次,一名发热病人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情绪崩溃,嚎啕大哭。茅作东和医生一起安抚他,劝说他冷静下来先做检查。“万幸的是,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他说,自从做了这个工作,越发觉得生命可贵,“今后要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每天结束工作后,茅作东身上都是浓重的消毒水味,护目镜、防护口罩留在脸上的压疮、压痕清晰可见,但这个90后大男孩并不觉得很辛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只是淡淡说了句:“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尽自己的一份力我觉得很荣幸。”茅作东说,以前在学校时,是为了完成实践学分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经历了这次事件,让他真正读懂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内涵,感受到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也从服务对象的肯定中对志愿服务产生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