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文明实践丨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实践,宁波财经学院交出“两个第一”成绩单
发布时间:2020-04-13 18:35:00
连续两年志愿服务时长位居宁波市高校第一名;全年大学生志愿者献血总量全市高校第一名;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批示:“两个第一”的成绩,非常了不起。希望大家把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与弘扬宁波“四知”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时时处处展现宁波大学生积极向上、文明向善的良好精神风貌,为宁波这座文明之城、美丽之城增光添彩!
这是宁波财经学院重视劳动教育,常态化组织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支持青年大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交出的成绩单。
宁波财经学院依托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平台,坚持将社会实践工作的重点落实到“知行合一”上,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把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育人之中,以“五位一体”打造社会实践模式,提升社会实践专业化水平,进而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教育回归本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该校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王姝灵,三年志愿服务时数600余小时,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多达150余次,她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扑在了志愿服务的工作上,2020年被评为宁波市最美志愿者。她说:“我喜欢做志愿者,是因为我想让我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把这份简单的快乐延续下去。”
王姝灵的故事正是该校志愿服务工作面向青年学生,立足劳动教育,深怀感恩教育的一个缩影。
自2013年开始,宁波财经学院提出了“大学生四年参与志愿服务须30个小时”的人才培养要求,开始着力打造“项目驱动,品牌引领,覆盖全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格局。“所谓项目驱动,就是通过团日活动、主题教育以及基层团支部为单位加强志愿精神学习。以热心公益、服务社会为目标,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申报制度,采取项目化管理。”该校团委书记张海峰说,学校按照分散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学生发扬劳动精神,参与公益劳动服务,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公益劳动项目的申报、运行、服务以及驱动,培养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意识。而基于校政、校地、校企合作,建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常态化提供项目菜单式服务,品牌化、精品化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则是将志愿服务项目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实现“公益创业项目”转向。
学校还有一个持续了8年志愿服务项目——“喜憨儿”圆梦行动。主要围绕智力精神障碍群体开展心理关爱、教育帮扶、阳光义卖、素质拓展等活动。8年来,他们以日间托养为主要运营方式,实行政府倡导、社会参与、民间组织独立运作的模式,主要为16-45周岁,处于就业年龄段的中轻度智力和轻度精神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生活自理能力教学、简单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以促进残疾人平等地融入社会。目前,整个学校登记注册的志愿者有18860人,每年新生在宁波We志愿服务平台上实现全员化注册,推动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全覆盖;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于“感恩、奉献”为主题的理论实践教学以及纪念雷锋日等 重要纪念活动的举办,实现志愿服务引领大学生思想的全覆盖。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更新、技能的提高、人格的自我完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该校党委副书记吴勇说,“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对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一直是学校关注的方向和研究创新的重要课题。”
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160532450077086316